第二章 管家与丫鬟(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丫鬟小欢,那是她正在看着雨中的一株李子树发怔,脚边熬有一煲中药,看起来只有十多岁,一副乡下丫头打扮。  

她在看到徐镇亮出捕头令牌之后,也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显得有些局促,眼中有着敬畏。  

为了缓和一下气氛,徐镇问她,“那李子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见你一直盯着它看。”  

“那是我刚来时和夫人一起种的,昨天夫人还说李子要熟了,今天就可以摘下来了。没想到一觉醒来,夫人就走了…”小欢一脸悲叹地说道。  

她脸上没有表现出过多悲伤,眼中更没有泪花,但声音却有气无力,言语间充满了悲痛。  

徐镇内心咯噔一下,立即意识不对劲,追问道:“昨天林夫人真的说过,要将李子摘下来?”  

小欢点了点头,“她的确说过。昨天下午,我们还一起把坛子都洗干净了,准备腌制李子果的。”  

徐镇立即说,“带我去看看洗干净的坛子!”  

丫鬟带他去了另外一个屋子,看上去是专门放油粮的,堆了不少大米和油盐,还有一些腊肉。  

徐镇注意到在窗下,放有个瓷坛子,大约比木桶略小一些,一尺多高,被洗得干干净净,表面的釉明亮而发光。  

丫鬟指着那瓷坛子说,“这就是昨天夫人洗的。”  

徐镇目光微微一凝,如果说此前还是怀疑的话,此刻就真正的确定了:杀害沈白云的凶手并不是林悦铃,他们都是死在别人手里!  

一个抱着杀夫之心的女人,是绝对不会有心情去洗坛子,准备腌制李子的。  

只是单凭这一点还不足以推翻鲁奔的推断,因为不是直接相关的证据,要证明沈白云两人是死在别人手下,还欠缺一个对现场的合理解释。  

“你有没有见过这个东西?”徐镇掏出青铜盒子给丫鬟看。  

小欢露出迷茫之色,过好一会儿,摇头说,“以前没有。”顿了顿,她反问,“这是现场桌子上的那只吗?在今天之前,我都没看见过。”  

徐镇点了点头,将青铜盒收起来,丫鬟给出的答案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不过没人见过这盒子,也恰恰从侧面佐证了,杀害沈白云和林悦铃的凶手另有其人。  

而凶手杀死沈白云和林悦铃,很可能就是为了青铜盒内的东西!  

也正是因为这东西很重要,所以下人们都没有见过。  

那么——  

凶手杀人之后,是如何离开现场的?  

“你住什么地方?”徐镇问丫鬟。  

“就在林夫人那间屋子往右数的第三间。”丫鬟回答。  

徐镇回想起白梅山庄的布局,进了大门是外院,除了管家和护院们住的屋子外,剩下全是杂物间。  

越过一道横廊后,是高一阶的内院,案发现场的那间屋子就在内院最里面,自那往右数第三间屋子他还有印象,因为那是除了案发现场那间屋子外,内院里唯一看起来像是有人气的屋子。  

丫鬟的住所和案发现场那么近,也许会听到什么动静。  

想到这儿,徐镇就问她,“昨天晚上,你可曾听到林夫人屋子有异常的声音?夜里有没有看到烛火亮起?”  

“没有。”丫鬟几乎毫不犹豫地说,“在夫人熄灯后不久,我也就跟着熄灯休息了。如果夫人屋子里有什么异常,我一定会知道。因为我最近精神状态不太好,一直都在吃药,睡眠很浅,有人在门外走动,基本都会被惊醒。”  

徐镇回想起之前她所熬煮的那煲中药,就问她是不是用来治疗精神的,她回答说是。  

虽然都是些否定句,但丫鬟的话也并不是没有用,徐镇心想。  

至少可以看出,凶手应该是个轻功很厉害的高手!  

普通人的睡眠再怎么浅,只要进入睡眠中,也绝不可能听到门外有猫经过的声音,如果凶手身怀顶尖的轻功,的确可以做到这一点。  

而且沈白云是个练家子,凶手能够正面一刀将其刺死,而且没有发出任何动静,其武功必定高得吓人!  

根据沈白云的尸体就倒在穿堂连接卧室的门与桌子之间,当时的情形应该是——  

在午夜时分,林悦铃已睡死,沈白云在迷迷糊糊间,察觉屋子进了贼,穿堂的桌子上亮着灯火,便起身去擦看。  

却不料凶手在沈白云睁开眼时就已察觉到,他立即躲到穿堂门后,沈白云走到穿堂,凶手闪电般抽出藏在袖中的匕首,一刀扎入沈白云的胸膛,然后捂住了他的嘴巴,将其托住放倒在地,整个过程没有发出一丁点声音!  

接着,徐镇又问了丫鬟几个和问管家相同的问题,得到的回答也是差不多。  

不过徐镇注意到了一点很奇怪的现象:诺大的白梅山庄占地至少有三亩,除去已死的沈白云和林悦铃之外,竟然只有六人。  

其中管家一名,丫鬟一名,剩下的四名全是护院。  

“林夫人和你家老爷都没有家属亲戚吗?”徐镇将心中的疑惑问出来。  

丫鬟摇了摇头,说,“听说老爷的双亲很早就双亡了,也没见有什么兄弟姐妹来往。平日里和老爷来往最多的,就是米行的孙大掌柜。至于林夫人…”  

她迟疑了一下,接着道:“从来没有听她提起过有什么亲戚朋友。也许和我刚来这里不久有关系。”  

“你来白梅山庄多久了?”徐镇问。  

丫鬟低着头,似乎在算时间,顿了顿才道:“大概有两个月多几天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