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帝王权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火把照得魏府内院通亮,前太子参将李祟高昂着头,身体前胸汩汩流着鲜血,身躯摇晃却倔强地不肯倒下。  

李叶静静注视着他,不知怎的,心中忽然泛起恻隐。  

这是一群可怜的人,他们是皇权争斗中的无辜牺牲品,他们为自己所谓的‘忠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他们依旧无怨无悔。  

忠便是忠,愚忠也是忠!  

此刻这二十多个汉子,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李崇仍在仰头厉吼着,状若疯癫,他的脚下躺满了同伴,那些同伴已在沉默中死去,鲜血染红了土地。  

张五常咬咬牙,带着一排人执着长枪便待上前结果他,却被李叶抬手拦住。  

人之将死,至少该给他一个说话的机会,这是李叶给敌人的最后怜悯。  

包围李崇的人群让出一条道,一队羽林卫兵护侍着魏徵缓缓走出。  

李崇见到魏徵,神情顿时激动起来,他的力气已然耗尽,仍艰难地抬手指着他,血红的眸子喷射着极度仇恨的火焰,那是一种要将人生吞活吃的目光。  

“魏徵狗贼!你叛主投敌有何面目苟活于世!”  

魏徵神情冷冽,目光复杂盯着李崇,沉声道:“李参将,老夫记得你…”  

“呸!要杀便杀,尔狗贼矣!不配与我说话!”李崇大骂不止。  

魏徵不为所动,轻声道:“李崇,若你此刻束手,供人出幕后主使,本官可在陛下面前为你求情,免你一死。”  

“哈哈,求情?魏徵,你当李某与你一般,会作那卖主求荣的不耻之事么?!妄想!老子便是死了,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火光映衬着魏徵两鬓斑白的头发,深深叹了口气,脸上无尽哀伤:“老夫就这么被尔等憎恨么?”  

李崇嘶吼着:“李某恨不得食尔肉,喝尔血!”  

魏徵双眼已然泛红,声音低沉沙哑:“但你可曾想过,若不是老夫这把残躯周旋,陛下岂会放过你们这些人的家眷氏族?尔等何有机会再来做这行刺之事?!李崇…成王败寇,自古如此。我们已然输了,为何还要罔添这些无辜的性命,收手吧…”  

李叶静立在旁,默默地看着二人对峙,心中不禁有些唏嘘。  

自李世民登基之后,那些前太子余党嫡系几乎都被肃清,剩余的也多是贬的贬,抓得抓。幸得魏徵在殿前谏言,劝李世民德怀宽恕,已正民声,这才免去了许多无妄之灾。  

何谓忠?李崇做到了,魏徵…其实也做到了,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世人皆将其看成了卖主求荣的贪生怕死之辈,却不知如今这大唐朝堂上,做难做的,便是魏徵了。  

李崇愤怒的神情渐渐僵硬,垂头沉默许久,渐渐露出惊怒之色,浑身剧烈颤抖起来。  

他明白了,可惜明白得太晚,更可惜的是他脚下躺着的二十多个同伴,他们死都死得糊涂,可怜又复悲哀。  

“边关各地已糜烂若斯,魏徵,就算我等不杀你,也自会有人找上门来,任你说的冠冕堂皇,李某却也还是那句话!臣为君死!此生无怨!”  

李崇仰天嘶声大笑起来,身躯摇晃几下倒地不起,羽林卫上前查看,发现他还没死,只是失血过多晕厥过去了。  

李叶和魏徵默然无言,呆立院中许久,魏徵索然叹了口气,转身缓缓离开时,背影竟显得佝偻苍老了许多。  

刺客拿下了,可却让人开心不起来。  

所有人都清楚,这件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朝堂中的风浪,也不过刚刚开始而已。  

边军将领人人皆贪,谁会不知?  

揭开王朝的外衣,内里却满目疮痍,处处糜烂,新皇不敢揭,文官们不敢揭,于是将浮华堂皇的外衣盖上疮痍,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于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帝国一副中兴之貌…  

今晚的李叶又彻底的上了一课,他发觉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正在中兴的朝代了。  

然而越了解却越心凉,为李崇感到悲哀,为边军百姓们感到悲哀,更为那那些无辜丧命在皇权争斗下的人感到悲哀。  

李叶仰头看着恢复了寂静的夜空,眼中露出了谁也不曾发现的凌厉光芒。  

大唐初建,边关糜烂连朝廷都鞭长莫及,也许不就得将来大唐会愈来愈盛,这些所谓的‘脓创劣肉’终究会被拔除。  

他不想当圣人,但他更不愿跟那些官员一样麻木不仁。可他也只是一个小人物罢了,无法改变时代,更无法左右天下。  

索性这里是大唐,风雨过后终将迎来朝阳。做不了改变者不怕,便在这盛世王朝中做一个见证者、推动者,也是好的…  

李崇命大,身中数箭却没有伤到要害,被拿入了京兆府。  

勿需审问了,策马禁宫,皇门射箭这一款便足以将他打下十八层地狱。  

不论什么人,不论有多大的理由和冤情,敢于挑衅大唐皇权者,绝对没有好下场。  

李世民松了口气,满朝文武也松了口气,尤其是李勣和程咬金,更是笑得眉眼不见,这几日他们承受的压力是最大的。  

然而御史台那些监察御史们却开始不安分了,他们早在等着这一刻,若不满怀正义地参劾人间不平事,若不激昂顿挫地声讨那些犯了错的官员,怎好意思当御史?  

清流之所以被称清流,是因为他们从来不信“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他们要的是朗朗乾坤,要的是清澈见底,绝对掺不得小小一粒沙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