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风靡长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发财了!  

这是李叶目送上官仪离开房间后的第一个想法。  

千方百计的将上官仪留在客栈,为的就是借他之手将书稿写出来。  

说得好听叫暂借东风,说得不好听叫借鸡生蛋。  

上官仪书法文采自不用多说,更重要的是他有功名,在本届春试中的名声也不小,如果能借他之名刊印书稿售卖,绝对会是一笔惊人的收入。  

这也是李叶为什么选择假借他人之手,而不是自己冒充才子的原因。  

像他这种毫无名气,默默无闻,甚至前身还是个臭名远洋的纨绔少爷,这样的人就算做出了大好文章,有人会信么?  

莫说外人不信,就连万顺这个最忠心的随从也不会相信。  

皆时免不了诸多麻烦,甚至会被整个长安士子们围攻。  

有道是‘文人相轻,武人相重’,这年头文人的嫉妒心可比武人要大多了。  

大唐初定百废待兴,正所谓‘乱世英雄,盛世大家。’如今正是这些文人们大展身手之时,此刻谁要是来抢他们名头,那简直比‘杀人父母’还要令人痛恨。  

这个祸李叶背不起,也没兴趣,与‘名扬天下’相比,他更喜欢实实在在的铜板。  

所以,在别人看来这是清清白白的学问,在李叶眼里却是他积攒财富的资本。  

发财这种事,宜早不宜迟。  

整理好散乱的书稿,李叶马不停蹄的出了客栈,直奔东市一家名叫‘墨来香’的书坊。书坊的掌柜姓王,早年间也是文人出身。  

奈何这年岁科举制度还未完善,并不是你考取了功名,就一定能走上仕途,还需向贵族勋贵们投行卷。  

任你名声再大、学问再好,若是无人举荐,也同样难以有所作为。  

王掌柜就是那些诸多只有学问,却苦无门路的文人之一,索性舍了脸皮来经商,虽说传出去不好听,但也算是与学问还沾点边儿。  

王掌柜接过书稿翻了两页,目光渐渐变得深邃起来,与上官仪的表情一样,如获珍宝,两眼放光。  

“此等佳作,若能宣扬于市,定能扬名长安!上官仪不愧为今年陕川乡试的榜首!”王掌柜眼中写满了羡慕。  

对于林逸来说,这只是一个寻常的爱情故事而已,但对于这些没有名气的文人来说,任何文章都能成为自己政治生涯的资本。  

尤其是这种传颂爱情,歌诵美好的文章,更能引起群众的共鸣。  

乡试榜首?这可真是意外惊喜…  

“王掌柜觉得,这文章可否刊印?”  

“那是自然,此等文章若不能存世,岂不可惜?”王掌柜慨然一叹,羡慕之意尽在不言中。若是他当年能够做出这等文章,就算不能走上仕途,至少也能扬名一把。  

“那王掌柜准备出多少钱?”  

“什么?”  

李叶合住书稿,生怕有人黑吃黑:“出书自当要给稿费的,没有稿费,剩下的文章拿什么写?就像写小说,不给稿费,还想让作者完本,那就只能太贱了。”  

王掌柜眨着褶皱的鱼泡眼,半晌没回过神。  

很明显,他从未见过如此市侩的读书人,写文章不为学问,只为钱财…  

“品位如此佳作之时,你…你居然跟我谈钱,你,你简直…”如此清雅脱俗的文章,硬要与阿堵黄白之物沾上关系,王掌柜感情上无法接受。  

“…你想黑吃黑?”  

“我…”王掌柜独自气恼了一阵子,看李叶毫无波动,只好回归生意人的本相:“刊印千本,我给上官解元十贯钱润笔。”  

“十贯?你打发要饭…”李叶差点气的爆粗口。  

这么好的文章,流传了千百年,如今折现就值十贯钱?  

王掌柜苦着脸摇摇头:“这位兄台,十贯钱在下已经是分文不挣了,再多,我就要亏本了。”  

“欺负我外行是吧?”李叶很生气,拍了拍桌子:“你这里最好的宣纸,一刀也不过三百文,刊印千本最多也就也就十刀纸罢了。”  

王掌柜呵呵一笑,脸色不悦:“看来兄台并非读书人吧?虽如你说,纸墨不值钱,但你可知刊印书籍的模具,需要耗费多少本钱?”  

模具?  

李叶恍然大悟…  

对啊!这年头好像还是‘雕版印刷’,距离‘活字印刷’的出现,最少还有三四百年。  

那就这么算了?眼睁睁的铜板就让它随风去了?  

李叶犹豫了好久,心一横做了决定,不管了,先挣钱再说!  

“我有办法省去刊印模具的成本,但日后你店里刊印的所有书籍,我都要抽五成份额。不过要王掌柜你签下字据,此物决不可外传,否则别怪在下与你对簿公堂!”  

看着李叶随手画出的几张图纸,王掌柜眼睛瞪得溜圆:“…活字印刷术!!!”  

“怎样?王掌柜觉得这秘方值多少钱?”  

“…钱?”  

又想黑吃黑?李叶掏出字据‘啪’拍在桌子上。  

王掌柜连连摆手,态度恭敬许多:“不不不!先生误会了,在下是说,此等造福众生的国之重器,若是先生献给朝廷,定能流传千古,受天下学子礼拜,赐官封侯也不无可能啊!”  

“流传千古哪有腰缠万贯来的畅快,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王掌柜你只要记住,这是一桩生意,而且咱俩签了字据!若是你敢私自泄露秘方,就得吃官司,把你告进官衙挨板子。”  

王掌柜不说话了,只看了李叶一眼,目光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