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 楚起的推断(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疯狂给吓到了,这何止是亡命徒,这是一群疯子。  

阳关阵前的刺杀失败之后,妫田当然不会放过这些失败者。  

于是乎,鲁国陬邑大夫子纥,在目瞪口呆之中,便在阳关城头,远远地看着齐国人在自家的阵地上,给两百多甲士挨个儿放血。  

杀人宛若杀王八,攥住头发,将脑袋脖子拉直,咔嚓一刀!  

刽子手们都是面色如常,甚至有人一边杀人一边吃肉,肉是千乘邑高氏送来劳军的福利…  

有些自以为得计的五都豪族子弟,当时就看吐了。  

以往的家族荣耀,在此时此刻,都被妫田的凶悍、残忍,碾压得一干二净。  

更可怕的是,当齐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其“愤怒”是对着五都豪族去的。  

大势已去!  

然而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当阵斩两百多五都豪族的精英弓弩手之后,齐军大营,非凡没有士气暴跌,反而颇有点军容肃杀的意味。  

妫田下达的命令,竟然执行起来,比之前坚决了何止十倍百倍。  

这种微妙的变化,让高纨情不自禁就擦着冷汗。  

不过,当发现强攻阳关的意见,总算统一之后,他也是有些庆幸,至少现在,也不用再去胡乱猜测,攻克阳关之后,总能喘口气。  

只是当汉子李解在徐城祭祀已故吴国“太子”巳的消息传来汶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妫田身边的抱剑门客,似乎在准备辞行。  

“那些口音古怪武士,已经离开大营?”  

“正是。”  

打探消息的亲信点了点头,之后又犹豫了一下,小声地对高纨道,“只是,其中几人有些奇怪,一路前往无盐邑,还进了君上营地。”  

“嗯?!”  

高纨顿时发散了思维,这群疯狗一样的亡命之徒,是君上安排的?  

妫田这个人,其实本就是君上请来的?  

整个局,整个世间的结果,其实都在君上的算计之中?  

想得越多,高纨也就越惶恐,甚至猜测,是不是最开始的时候,齐侯就在琢磨着折腾五都豪族,然后为将来遴选太子做准备?!  

思维一旦开阔之后,各种想法顿时停止不住。  

只是高纨并不知道的是,尽管那些亡命徒的的确确进入了齐侯的大营,然而接见他们的,并非是齐侯。  

而是楚国在野大才,自称“楚起”的一个齐侯谋士。  

就在汉子李解的消息,第二次传到汶水的之后,楚起就在等候着,有些事情,总归是要做个了结的。  

“亡命野人,参见太宰!”  

“汝等于阳关之前杀人如麻,倒是不减当年吴甲威风…”  

拂须的“楚起”,一脸淡定地看着这些从阳关阵前离开的亡命徒。  

“太宰,此去燕国,还请太宰指点。几年前,我等往来易水两岸,追寻万里,一度以为是燕国公子甲所为,谁曾想,竟是为燕国公子申给蒙骗。”  

“燕申自命不凡,以为能玩弄天下英豪于股掌之间,老夫料定此人,必弑父登位。”  

语气十分笃定的“楚起”,很是认真观察过列国的接班人,在卫国钓鱼的时候,他发现卫侯就是个贪图小便宜的智障,就赶紧拍拍屁股走人。  

原本还想混一份丰厚的退休金,可惜就卫侯那种“见小利而忘形”的德性,不是他小瞧,实在是这种废物,也就是跟“郑城子”过过招。  

只要“郑城子”跟郑国宗室撕破脸,直接上位,成为郑侯,卫侯就是死路一条。  

要知道之前的卫郑之战,跟卫侯过招的“郑城子”,除了要应对外敌,大部分的精力,都是在盯着国内的反叛势力上。  

有没有发挥出三分之一郑国实力,“楚起”不清楚,但合理推算一下,只要郑国完全被“郑城子”掌握,就算内耗有所国力衰退,但总体动员的力量,肯定较之以前,要大大提高。  

卫侯拿头来跟郑国玩。  

而这一次,因为齐侯合诸侯于无盐邑,郑城子跟卫侯,已经达成了正式的停战协定。  

齐侯就是中间人,双方都有了台阶下,看上去好像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换个思路就不难看出,郑城子这是甩开了外敌顾虑,可以放心大胆地干死国内反对派。  

以前郑城子可能还要有所顾忌,但是现在,他已经彻底没了退路。  

以“楚起”的经验来看,郑城子只要承诺上台之后,攻卫国而分其地,郑国的新贵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支持他。  

谁反对,死就完事儿了。  

卫郑之间,“楚起”料定郑国最终必定胜出,至于最后的大赢家,“楚起”懒得去理会。  

至于燕国,这个北地老姬家的一份子,因为先天不足,“楚起”根本不看好。  

哪怕是汉子李解,他起家的时候,其“百沙之主”的身份,号令的“百沙”,都是在吴越粮仓之间。  

燕国有什么?  

一年一熟,亩产四十斤。  

国家的疆域是大,绵延三千里,可就算成片成块,也是人口稀少,不得不跟戎狄混居。  

甚至有些官吏,直接就是戎狄出身,足见其人才稀缺度。  

这样的国家,在“楚起”看来,有三四代明君,说不定还有希望。  

其中只要有一代雄主,倒也不是不可以借用猃狁、长狄、鄋瞒、齐国、晋国、卫国等等的边缘地带,扩张其生存空间。  

燕国现在的太子申,“楚起”认可他的才能,但才能和施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