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都是大忠臣(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没反抗,这杀不过打不过又有什么办法?然后又因为反抗激烈,被不能攻打郢都的沙东拿来泄愤,直接举族连根拔起,男女老少都成了奴工状态。  

没了司马氏这个根基,司马亥拿头来争郢都的最高权力?  

“若是斗氏有变,大隧关丹阳公,只怕是星夜兼程,也要救援。司马亥可有半点举动?权子当知晓司马亥虽将左军,然则左军将佐,未必就听其言。若无利害,数月之内,左军必定土崩瓦解。”  

言罢,环列之尹项拔又道,“司马亥唯有让左军求活得利,方能保全。值此之际,试问司马亥之选择,又有几何?若是豪勇之辈,回师郢都,驰援反击就是。做一回忠臣良将,又有何不可?”  

“左军之人,未必愿意。”  

“不错!”  

项拔很认可斗皇的判断,“左军之人,若是听从司马亥之命,当真前来郢都,只怕当夜就让司马亥枭首!故,司马亥必定另选出路。”  

“如是…”  

“如是,我二人可命使者前往左军,王上、太后皆不在都邑,你我二人,可谓‘监国’。再如是,以‘监国’之名,令左军前往鱼复之地平叛,又有何不可?”  

“司马亥必定应允。”  

“不错,司马亥必定答应,左军上下必定答应,楚国得以保全体面,至于渚宫回复,至少裁撤楚国陵师之数,便可将司马亥勾了去。倘若太后、王上返转郢都,那司马亥也必定在鱼复之地自成一体。”  

听调不听宣,实在是基本操作。  

现在或许左军还有保全楚国体面的想法,但时间只要一长,司马亥的操作只要不太激进,完全可以做巴国军阀,借用楚国的名头,在巴国各种肆虐。  

严格算起来,就相当于低配版本的李解,只是战力更小,对手更弱。  

可要说收益,那就是不一样了。  

左军那些军官士卒,按照楚国传统,一个个都要问罪。  

这不是中军赵盘一个人的事情,“累及三军”四个字,可不是脱裤子放屁,赵太后要不是被李解擒下,完全可以借机发挥,连续不断地清洗楚国军方,别人还放不出个屁来。  

至于现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不同的人不同玩法。  

于是乎,那处大夫斗皇和环列之尹项拔,就定下了勾引将左军司马亥的计划。  

直接用“监国”的名义,把司马亥的头衔换了换,抬头直接称呼“左将军”。  

同时又给了司马亥十个“左史”“右领”的缺额,讲白了,就是把十个重要的人事任命,下放到了一线作战部队。  

完全就是鼓励司马亥军阀化,且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大一点,动作要大一点。  

中央非常鼓励,你只管搞事,我负责摆平。  

十个“左史”“右领”的缺额,就是一个信号,也是一种默契。  

如果司马亥是忠臣,又或者说司马亥坚决不受,表示我司马亥是楚国大忠臣,我就是要去救回大王砍死妖妇,那他肯定会拒绝,而且是义正言辞地拒绝!  

但显然司马亥没这么干,他又不是傻逼,跑渚宫就是死路一条,李解那条狗到现在都不动弹,肯定有更凶猛的诡计陷阱等着楚国人。  

他李解就是要“围点打援”!  

然而李总裁寻思着,我也没围了郢都啊,你们楚国人想跑就跑,老子根本就没有阻拦的意思。  

不过这不妨碍司马亥脑洞大开,加上本身心思泛滥,又不想失去军权,为了稳住左军,这十个“左史”“右领”的缺额,他司马亥要了!  

没办法,中央的命令,他这么忠诚,怎么可能拒绝?  

中央就是说让他去死,他也会坚决考虑考虑的。  

没过多久,从大别山回撤的左军,完全没有去管“衡山军团”剩下部队的死活,卷了金银细软,顺道把自己国家的城邑抢了一遍,就奔上鄀去了。  

不过去上鄀是假,过汉水是真,真让司马亥去上鄀,他还怕三关边军,尤其是冥阨关的王八蛋半路上劫道儿呢。  

刚过汉水,郢都就来了命令,说是百濮作乱,鱼复动荡,左将军乃是国之柱石,这一次,就有劳了。  

命令刚到左军呢,司马亥的先头部队,就已经快到巫山。  

什么交通工具都没有,就是两条腿!  

司马亥给部下下的命令就一个:到巫山每人五匹布!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左军的人现在也是心情复杂,让他们去干李解,他们是真不敢,胆气已经没了。  

谁能想到李解不在大别山以北,而是在汉水以南呢?  

至于说王上、太后被抓,那…那抓就抓了吧,反正都已经这样了。  

所以整个左军,现在就形成了一个奇葩的利益集团,以“左将军”司马亥为首,先抢自己人,再去巴国殴打小朋友。  

只要不跟李解正面刚,什么都好说。  

等到司马亥率军前往鱼复平叛,而且先头部队已经到了巫山一带,消息传到郢都,那处大夫斗皇松了口气。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投降的姿势,怎么地也是比较好看的。  

果然,等到项拔命人再度前往渚宫,李总裁终于打算做一点业余活动,比如说军政大事。  

“这怎么回事啊?”  

李解一脸奇怪地看着沙东,“楚国那个赵盘,就不见了?”  

“是!”  

“你他娘的是不是偷偷地去搞楚军了?”  

沙东一脸郁闷,寻思着我他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