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都是大忠臣(2/6)
一定是楚国内部的封君,最次也是老牌土族。
对李解来说,这些人,基本就是废的,一个个拉拢过来的成本之高,不可想象。
但是他们都跑了,那么剩下来在郢都的,不是跑不掉的,就是对楚国忠心耿耿的。
不管是哪一个,对李解都是没啥威胁。
前者就是韭菜,随便噶;后者因为李解控制住了楚王、太后,他们只能认怂,投鼠尚且忌器,何况自己的君王?
所以这些逃不掉、留下来的人,对李解来说,都是有用的,而且是马上就能用上的。
再次斗皇认为,李解把楚国打趴下之后,要面对的潜在强敌,可能就两个。
一是借用援楚名义进行劫掠的外国部队,斗皇猜测可能是齐国或者燕国,但燕国太远,而且燕国太弱,根本撑不起这样的大场面,那么就只能是齐国。
新仇旧恨一起算,这是齐侯干涉的动力。而防止李解一家做大,则是齐国权贵的共同心声。
李解太强,就威胁到齐国商人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
二是吴国老牌世族,甚至包括现任吴王。
如果说不知道“汉子”一事,斗皇可能也不会多想,但周天子私下里跟李解搞得这点花头,却是让斗皇料定,李解没打算继续对吴王虒忠心效死,早晚都是要开怼的。
而此时,却是吴国为数不多可以搞一把李解的时候。
对内可以用悖逆这个理由,对外,则是拉着齐国鲁国甚至宋国郑国卫国一起,围攻李解。
吴王虒有这样的资格,因为哪怕是第二次逼阳战争,宋国也是向吴国认怂,而不是向李解,这一点,在国际上就有一个身份认知问题。
当李解被打成叛逆,那么这事儿哪怕大家心知肚明,对宋国、鲁国、郑国等等国家而言,打赢了自然是吃肉,打输了,直接甩锅给吴国就是。
明知道李解可能存在如此之多的对手,但斗皇没有任何侥幸心理,他直接认定李解一定会战胜这些对手。
其信心来源跟实力对比无关,而是斗皇开始自我怀疑,他之前的经验判断,在李解身上都是失败的、错误的,那么在他下意识的第一判断之后,斗皇直接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之前的自己,肯定是全面错误。
跟下意识的自己对着干,这就是斗皇现在的操作手法,先有了一个结论,斗皇再给这个结论找论据。
一通分析之后,斗皇找到的论据,就是李解现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列国除非全部联合起来,否则没戏。
那么列国会全部联合起来吗?
显然不能。
晋国正在称王,秦国说不定正要攻打楚国的西北地区,至于吴国,内耗之后还有没有精力跟李解正面刚,吴王虒有没有勇气宣布李解是叛逆,都是非常的不好说。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个结果,李解会赢。
于是乎,那处大夫既没有拆穿郢都“环列之尹”项拔是卧底,也没有选择跑路返回权邑保全性命,而是让家族精英子弟,迅速赶来郢都,不是打保卫战,是为投降做准备。
斗皇猜测,即便他想要投降,可能明面上也不会是向李解投降,而是李解扶持赵太后或者楚王为傀儡,而留守郢都的楚国之臣,最终会以“迎回”楚王或者太后的形式,继续保存爵位官职。
傀儡政府的官员,那也是官员!
那处大夫斗皇现在盯着的,就是“迎回”楚王或者太后之后,能够获得的封赏好处。
这是在正常情况下都捞不到的好处,但是特殊时期,却是未必。
甚至“环列之尹”项拔,破例成为令尹、莫敖、司马,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将来即便是楚国重新恢复正常,这曾经的“破例”,也不能当做不存在,不但要认账,还得大肆表彰。
就好比当年的“疾风知劲草”,直接让宋国戴氏,一跃成为宋国的实权家族,而且隐隐有替代子姓宋氏的意思。
正如商无忌相信李解能摆平南线战事一样,斗皇也非常相信,李解有这个能力,把楚国搞成一片烂地,然后随便玩,就像他现在随便玩楚国太后一样。
不过在此之前,那处大夫斗皇并没有闲着,抽了个空,带上自己几个子侄,前往项拔的住处。
和以往不同,现在“环列之尹”项拔住得相当简陋寒酸,因为那是军营,基本没有什么娱乐设施。
营地之中,一身麻布脚踩芒鞋的项拔,竟然还自己开辟了一块苗圃。
别人问“上尹何至于此啊”,项拔就一脸的无私正义,表示“国家有难,主君身陷囹圄,为臣者,岂能心安?”。
然后又表示勤俭节约是楚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要不是条件不允许,他项拔吃肉都不打算吃郢都成立的,而是吃城外的野味,不给国家增添一点麻烦。
见项拔气节如此高洁,可以说是闻着伤心见者流泪啊。
不过那处大夫斗皇带着斗氏本宗子弟上门之后,却是没有玩那一套虚头巴脑的。
到了项拔住处,斗皇进门就是大笑:“哈哈哈哈…项子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老夫!汝为吴解内应,老夫已有佐证!”
斗皇只是诈他一诈,哪里晓得项拔却是呵呵一笑:“贱命一条,何谈内应与否?纵使拔为内应,这‘环列之师’,不过是疲敝之犬,如何是淮水伯虎狼之师对手?”
“两军相争,未战,岂敢言胜负?!”
“权子又
对李解来说,这些人,基本就是废的,一个个拉拢过来的成本之高,不可想象。
但是他们都跑了,那么剩下来在郢都的,不是跑不掉的,就是对楚国忠心耿耿的。
不管是哪一个,对李解都是没啥威胁。
前者就是韭菜,随便噶;后者因为李解控制住了楚王、太后,他们只能认怂,投鼠尚且忌器,何况自己的君王?
所以这些逃不掉、留下来的人,对李解来说,都是有用的,而且是马上就能用上的。
再次斗皇认为,李解把楚国打趴下之后,要面对的潜在强敌,可能就两个。
一是借用援楚名义进行劫掠的外国部队,斗皇猜测可能是齐国或者燕国,但燕国太远,而且燕国太弱,根本撑不起这样的大场面,那么就只能是齐国。
新仇旧恨一起算,这是齐侯干涉的动力。而防止李解一家做大,则是齐国权贵的共同心声。
李解太强,就威胁到齐国商人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
二是吴国老牌世族,甚至包括现任吴王。
如果说不知道“汉子”一事,斗皇可能也不会多想,但周天子私下里跟李解搞得这点花头,却是让斗皇料定,李解没打算继续对吴王虒忠心效死,早晚都是要开怼的。
而此时,却是吴国为数不多可以搞一把李解的时候。
对内可以用悖逆这个理由,对外,则是拉着齐国鲁国甚至宋国郑国卫国一起,围攻李解。
吴王虒有这样的资格,因为哪怕是第二次逼阳战争,宋国也是向吴国认怂,而不是向李解,这一点,在国际上就有一个身份认知问题。
当李解被打成叛逆,那么这事儿哪怕大家心知肚明,对宋国、鲁国、郑国等等国家而言,打赢了自然是吃肉,打输了,直接甩锅给吴国就是。
明知道李解可能存在如此之多的对手,但斗皇没有任何侥幸心理,他直接认定李解一定会战胜这些对手。
其信心来源跟实力对比无关,而是斗皇开始自我怀疑,他之前的经验判断,在李解身上都是失败的、错误的,那么在他下意识的第一判断之后,斗皇直接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之前的自己,肯定是全面错误。
跟下意识的自己对着干,这就是斗皇现在的操作手法,先有了一个结论,斗皇再给这个结论找论据。
一通分析之后,斗皇找到的论据,就是李解现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列国除非全部联合起来,否则没戏。
那么列国会全部联合起来吗?
显然不能。
晋国正在称王,秦国说不定正要攻打楚国的西北地区,至于吴国,内耗之后还有没有精力跟李解正面刚,吴王虒有没有勇气宣布李解是叛逆,都是非常的不好说。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个结果,李解会赢。
于是乎,那处大夫既没有拆穿郢都“环列之尹”项拔是卧底,也没有选择跑路返回权邑保全性命,而是让家族精英子弟,迅速赶来郢都,不是打保卫战,是为投降做准备。
斗皇猜测,即便他想要投降,可能明面上也不会是向李解投降,而是李解扶持赵太后或者楚王为傀儡,而留守郢都的楚国之臣,最终会以“迎回”楚王或者太后的形式,继续保存爵位官职。
傀儡政府的官员,那也是官员!
那处大夫斗皇现在盯着的,就是“迎回”楚王或者太后之后,能够获得的封赏好处。
这是在正常情况下都捞不到的好处,但是特殊时期,却是未必。
甚至“环列之尹”项拔,破例成为令尹、莫敖、司马,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将来即便是楚国重新恢复正常,这曾经的“破例”,也不能当做不存在,不但要认账,还得大肆表彰。
就好比当年的“疾风知劲草”,直接让宋国戴氏,一跃成为宋国的实权家族,而且隐隐有替代子姓宋氏的意思。
正如商无忌相信李解能摆平南线战事一样,斗皇也非常相信,李解有这个能力,把楚国搞成一片烂地,然后随便玩,就像他现在随便玩楚国太后一样。
不过在此之前,那处大夫斗皇并没有闲着,抽了个空,带上自己几个子侄,前往项拔的住处。
和以往不同,现在“环列之尹”项拔住得相当简陋寒酸,因为那是军营,基本没有什么娱乐设施。
营地之中,一身麻布脚踩芒鞋的项拔,竟然还自己开辟了一块苗圃。
别人问“上尹何至于此啊”,项拔就一脸的无私正义,表示“国家有难,主君身陷囹圄,为臣者,岂能心安?”。
然后又表示勤俭节约是楚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要不是条件不允许,他项拔吃肉都不打算吃郢都成立的,而是吃城外的野味,不给国家增添一点麻烦。
见项拔气节如此高洁,可以说是闻着伤心见者流泪啊。
不过那处大夫斗皇带着斗氏本宗子弟上门之后,却是没有玩那一套虚头巴脑的。
到了项拔住处,斗皇进门就是大笑:“哈哈哈哈…项子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老夫!汝为吴解内应,老夫已有佐证!”
斗皇只是诈他一诈,哪里晓得项拔却是呵呵一笑:“贱命一条,何谈内应与否?纵使拔为内应,这‘环列之师’,不过是疲敝之犬,如何是淮水伯虎狼之师对手?”
“两军相争,未战,岂敢言胜负?!”
“权子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