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老公叔的判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从蓼城往州来方向传递物资和消息速度很快,因为是顺流直下,只要不是菜到抠脚的船工,通常情况下半天就能抵达目的地。  

新修的淮中城水寨,除了水寨本体之外,还有两个闸口,以及沿着淮水北岸顺延出去的堤坝。  

土石堤坝的加固并不难,即便没有金属工具,只要统筹调度得当,也能够相对轻松完成。  

李解用的方法比较传统,就是大量使用柳条、竹筋来编制成巨大的长桶型笼子。  

这些编制笼中,装满了石块,然后顺着河岸一定的坡度,滚动下水。  

在临河的一定距离内,先行打桩,那么至少短期内,这一段河岸都不会都太大的问题。  

只要淮中城的制度没有被废弃,每年定期打桩加固,就能管上好几年。  

“主公,上游来船。”  

“自己人?”  

“六国细作。”  

“嗯,带到老公叔那里。”  

“是。”  

得了李解命令,嬴剑先行前往水门闸口,这里的大埝因为水势变强,已经有一段泥土被冲走,好在发现得早,已经组织了人手,补强了外围河堤。  

芦苇荡的重要性,这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前嬴剑还觉得奇怪,江阴邑为何要在河堤外种植芦苇,当时给他的答案是为了防护堤坝,嬴剑不以为意,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自己太年轻。  

公叔勤也收到了通知,第一时间就亲自前往一号水门闸口,这种态度,让嬴剑很是佩服。  

老江湖就是老江湖,嬴剑心中暗自赞叹。  

“舒子,老朽迟来,勿怪、勿怪。”  

拱了拱手,老公叔微微行礼,嬴剑连忙还礼,诚恳道:“老公叔有礼,剑亦是才到。”  

“舒子先请。”  

“老公叔为长,先请。”  

略作推让,二人联袂前往。  

此时,跟着公叔勤过来的六国士人,都是没了之前的轻视。  

淮中城内外的义士、义从,数量的确不多,两三万人马,但是这两三万人马,跟他们想象的两三万…完全不一样。  

战斗人员的比率太高了!  

而且淮中城的办事效率极高,命令传达极为精准迅捷,甚至中下级军官掌握的知识量,跟六国士人相比,只高不低。  

这个发现,让诸多六国士人都是吃惊不已。  

不仅如此,义士和一部分的义从部队,都是强制性的接受知识教育。  

只是文字和列国不一,虽然看得出来同出一脉,可是这个“汉字”到底是哪里蹦跶出来的文字,六国士人几经打探,都是一问三不知。  

正因为“高深莫测”,六国士人对李解的敬畏,才是更加深刻。  

能打,不算个事儿。  

能打的多了去了,还不是一个死?  

但自带体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更何况,还自带制度…那就更是夸张。  

“舒子,不如领老朽前往上将军处复命?”  

“善。”  

李解正在巡视河堤,出兵打仗之前,后方建设重头其实是生产安全,有了安全,产出才是稳定的。  

没了安全,他手头就这么多工匠,结果都被泡水里喂王八,那不是血亏?  

“主公。”  

嬴剑带着老公叔到了李解跟前,亲卫们顿时散开,站的方位很是古怪,让六国士人有一种四面八方被包围的感觉。  

“蓼城消息?”  

“禀上将军,正是。”  

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让老公叔见了李解,也以“上将军”称呼,此刻,公叔勤极为恭敬,明显就是以下奉上的姿态,而且不是惺惺作态,是真的臣服。  

“怎么说?”  

“蓼城联络黄、蒋诸地,又招募英氏青壮,正在加固城防。”  

说罢,公叔勤将密信递交给了李解,李解接过去之后,看也没看,就给了嬴剑。  

“念。”  

就是这么一个动作,让公叔勤身躯一颤,他心中暗道:本以为公子巴乃是猛男心腹,如今看来,舒剑亦不相让。  

老公叔哪里晓得,李县长不过是不识字罢了,给他看也是白看。  

只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让公叔勤以为嬴剑的地位超然,属于李解的顶级心腹。  

甚至公叔勤暗暗比较了一下,认为公子巴可能还不如嬴剑一点,否则此次大军出行,怎么会不带公子巴,而是带着舒龙国的“余孽”?  

“主公。”嬴剑将绢布展开扫了一眼,“蓼城似是欲设伏我军。”  

“那就让他们设伏。”  

李解轻蔑一笑,“老子就留个三五千人马在此,我看他云轸甪有本事打赢。这帮废物,想屁吃呢。”  

“主公,以云轸甪在云梦泽和大别山中的威望,只怕可以招募数万蛮夷。如英氏之流,除少数国人之外,大多都是混居大别山区,野性难驯,楚国多年以来,不能尽数围剿,只能安抚。”  

“我把大别山的数全部砍光烧光,封死通道,不让一粒米一颗盐流入其中,不就行了?”  

被老板这么无耻的话震惊得无以复加,嬴剑一直以为老板很歹毒,他错了,老板不适歹毒,他是老毒物啊。  

“废话少说,云轸甪大概能招募多少炮灰?往多了估算。”  

“十数万都有可能。”  

说罢,嬴剑转头看着公叔勤,“老公叔,不知云氏、云轸氏,若要尽起英氏及诸部蛮夷,能号召几何之众?”  

“少则三万,多则二十万。”  

之前公叔勤完全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