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别乱竖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吴国“使廨”中的“行者”们都以为既然猛男提到这个事情了,说不定就是替大王打探机密消息?  

而且看猛男在逼阳国的骚操作,要是没有大王的背后支持,正常人能做出这些疯狂之举?  

正当“行者”们等候着猛男继续传达指示的时候,李乡长继续啃起了羊排,然后冲几个“行者”们说道:“噢,这样啊…我就是随口问问。”  

“…”  

“…”  

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的“行者”不知道有多少,此时常年在外工作的“行者”们可以确定一件事情,那就这个莽夫说的话,只可以当放屁!  

“对了!”  

李乡长突然脸色一变,很是严肃。  

众人见状,心说难道真有大事发生?!  

却听李乡长道:“我看这逼阳国实在是小国寡民,美色甚少,不知附近几国,可有上等绝色?”  

“…”  

“…”  

气得发抖的老“行者”不是没有,可要不是一看阴乡猛男就不是个尊老爱幼之辈,他们早就大声呵斥了。  

就李解的表现,老前辈敢喷他就跟狂殴,不打得你半身不遂算他白混。  

“听闻齐国多美色,尤其是齐公之妹,号称临淄第一美人!”  

投其所好嘛,既然李乡长就这点爱好,“行者”们消息多门路广,也就给做点介绍。  

李乡长一听,顿时大喜,一边啃着羊排一边道:“若是第一美人,那就定要去看看模样。可惜啊可惜,我还得回家过年呢。这出门在外辛辛苦苦这么些天,也没挣几个钱。”  

“…”  

“…”  

整个“使廨”很是安静,“行者”们不想说话,然后向李解又扔了一块羊排。  

吃饱喝足之后,李乡长洗了手,嘴里叼着一根牙签,就哼着“一摸摸到美旦的手”,很是满意地离开了吴国“使廨”。  

眼见着李解走远了,“行者”们这才关起门来疯狂吐槽。  

“此人粗鄙野蛮,大王为何赐其金牌?!”  

“阴乡猛夫勇力非凡,能擒‘白蛟’,大王甚慰,故赐王命金牌。”  

“老朽听闻一事,太宰亦对其赞赏有加…”  

“哎呀,吾还未就食,诸君先聊,吾用膳去也。”  

说罢,有个“行者”跑得比谁都快,还双手捂住了耳朵。  

没错,他什么都没听到。  

什么太宰不太宰的,都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  

提到了子起,“行者”们这才一个激灵,想起来很多事情。  

尤其是现在阴乡猛男在逼阳国赚了很多钱,镈币、刀币多到不行,连秦国大钱,也就是秦国自称的“大币”,李解手中也不少。  

粮食、种子、皮货、农具、牲口…为了运回去,逼阳子帮了不少忙。  

当然了,主要还是吴国老乡帮忙更多。尤其是“运奄氏”,运奄氏嘛,当然就比较擅长运输喽。  

李解吃饱喝足之后,也没胡乱溜达,直接去逼阳子妘豹那里串门。  

“妘君,今日前来,特有一问。”  

“噢?”  

妘豹也刚吃完饭,在家里正躺在躺椅上,这是阴乡的土特产,竹子做的躺椅。不但轻便,还很舒服。  

尤其是冬天,躺廊檐下面晒太阳,那叫一个赞。  

从躺椅上坐了起来,他跟李解“一见如故”,这个事情已经传言了出去。  

可惜这年头想要烧黄纸也得等李乡长先把黄纸造出来,斩鸡头倒是容易一些,但没有烧黄纸,多少还是少了点仪式感。  

生活嘛,得有仪式感。  

反正逼阳国的乡亲们都知道了,自家国君跟吴国猛男那是“情投意合”,相当合得来。  

“晋国可是要会盟?”  

“虽有联络,却未听说要会盟。”  

没有糊弄李解的意思,妘豹的确听说晋国在联络一众大小国家,可要说会盟,可能性不大,“若是会盟,岂非激怒吴王?”  

盟主又没死,再说了,就是死了,吴国也是霸主,你能要掀桌也得吱一声不是?  

“如此说来,晋国联络列国,所图非是吴国?”  

“列国皆知羿阳君作乱一事,纵有暗中扶持,却也不敢寻衅吴王。姑苏王师已经渡江,莫说逼阳,就是宋、鲁,此刻也早就知晓。”  

言外之意就一句话,看在姑苏王师的份上,也没人愿意挑衅啊。  

“那晋国这是要做甚?”  

“这、这楚王薨,诸子争位,难道李君不知?”  

“蛤?!”  

李乡长一脸懵逼,寻思着我他娘的一个吴国人,管什么楚国啊。  

不过听妘豹这么一说,李乡长顿时就明白了:“莫非晋国要掺和楚国王位一事?”  

“楚王有少妃赵姬,乃晋国魏夫人之妹。”  

这都是啥玩意儿啊,太鸡儿绕了!  

李乡长顿时不耐烦道:“你就说点我听得懂的。”  

“…”  

虽说跟李解“一见如故”,也很欣赏李解的直爽,可粗人就是粗人,性子就是暴躁啊。  

妘豹内心吐了个槽,然后解释道:“晋国要扶持赵姬之子为楚王!”  

李乡长拍了一下大腿,“难怪!我就说嘛,怎么突然就气氛诡异起来,我还以为是要围攻大吴呢。”  

“怎可能,若是围攻大吴,逼阳国毗邻泗水,乃东南门户,围攻大吴先攻逼阳。若要真是如此,吾还能同李君在廊下闲谈?”  

“说的也是哈。”  

点点头的李乡长顿时笑了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