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效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乡长得庆幸吴国对江北的治理比较粗放,除了淮泗一带设有县,其余地方,定期有“贡赋”,就算是相安无事。  

如无必要,吴王也不会动用“健旅”或者“吴甲”前往讨伐。  

后来封公子玄为羿阳君,筑城于淮下,江北大片地区,也算是被吴国官方势力彻底监管起来。  

两代吴王打下江北大片地区的原因只有一个,北上称霸。  

巅峰期就是现任大王勾陈,威压楚越,会盟齐鲁,有大小三十六国归附,七十二邦朝贡。  

当然了,必要时候,“百沙”也可以化作小邦,假假的也有一百多个…  

粗放型管理既是无奈也有好处,好处嘛很简单,统治成本基本没有。  

总之一句话,狗蛮夷听话就不会挨打,懂?  

“淮夷”当年大小建制国覆灭之后,造反能力已经削弱得几乎没有,剩下的那点“余孽”,也多是窝里横窝里斗,为了淮水两岸的那点残羹冷炙打出狗脑子来。  

李乡长还是李村长那会儿,能够误打误撞抢一把就跑路,除了本身确实“人多势众”之外,“淮夷”的战备能力彻底衰退,也是缘由之一。  

“无忌,事情办妥了?”  

“首李放心,羿阳君大喜,渡江经略之事,无忧矣。”  

“做事情就是这样,多算胜,少算不胜。事情不能做到完美,但力求尽善尽美,出错越少,成功越高。”  

“…”  

商无忌又掏出了纸和笔,他感觉最近用纸量有点大。  

为什么?为什么明明是个莽夫,偏偏骚话这么多?!  

“对了无忌,前往盐城购盐之人,可是另行择选?”  

“吾以支氏、巫氏之名,前往盐城采买。羿阳君不会猜到是阴乡之计。”  

正如李乡长说的那样,多算胜,少算不胜,细节决定成败。  

要做一单大买卖的时候,明知道这单买卖所在的地盘还有一头巨鳄在,要是把希望寄托在巨鳄打瞌睡身上,那实在是有些傻大胆了一些。  

“支氏?巫氏?”  

“乃是吾之母族。”  

商无忌见李解一脸茫然,便道,“乃是旧年‘淮夷’大族,禹王镇东夷,除三十六国,其淮上之主无支祁,便是支氏、巫氏之先祖。”  

“无支祁?在哪儿听说过啊。”李解摩挲着下巴,突然想起来,当年承包过一个大活儿,是给一只猴子修庙,那猴子就是当地的淮水之神,香火还特别旺。  

而且当地人还说了,人西游记中的猴子原型,就是这位无支祁。  

大禹王用来捅猴子的棍子,就是后来西游记猴子的兵器。  

“无忌外祖家中,可有神兵利器?比如…如意金箍棒?听说过吗?”  

“这是何物?”  

“定海神针呢?”  

“…”  

你特么在逗我?!  

有时候商无忌特别无奈,因为老板是个逗逼。  

“可惜了,等纸张数量够了,我亲自给无支祁写个故事,就叫大闹天宫,绝对爽文。”  

说着,李乡长拍了拍一脸懵逼的大舅哥肩膀。  

不过李解还是有点小意外,万万没想到,商无忌家里居然还有这渊源。  

大禹王啊…那可是熟得不能再熟的称呼。  

突然间,李乡长还有点小激动呢。  

可惜,现在身处的时代,实在是搞不明白到底算个啥,一个名人都没听说过。  

还是得去各国的图书馆溜一圈!  

李乡长下定了决心,民间那些私藏就是狗屁,唯有国家图书馆,才是资料详实且丰厚。  

美中不足的是,像他这种土鳖,想要进去的难度太高。  

各国太史只要听说他是“野人”,没让保安砍死他,就算是心情好。  

搞定了羿阳君,整个阴乡就开始集中训练,对外宣称是秋收了,今年的豆子大丰收,得组织劳力抢收啊。  

农兵训练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不过有一个好,文盲们挨打也不敢反抗,再笨也能调教过来,这是真的好。  

为了筹备这场战事,李解整整一个月,都是在设计加工器械,主要是钻孔器械和织布机。  

钻孔其实很简单,加个连杆,加个固定架,跟推磨一样推拉钻头,就能对石材进行钻孔作业。  

效率相当高,基本上可以保证是原先加工效率的五到十倍。  

传统作业主要靠手搓,跟钻木取火差不多,但现在一个简单的器械,就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每天制作完成的石锛、石斧、石锤等等农具兵器组件,都会分门别类,收入指定的“大榭”之中。然后组装作坊,再根据进度,按批次从指定“大榭”中调拨组件。  

任何一个环节,都设有“仓管”,签字画押,是每个生产小队队长的必要流程。  

也就是说,想要做生产小队队长拿高工资有点小权力,得先识字,至少得会写自己的名字。  

除了武器农具的生产加工之外,织布机算是李解比较熟悉的,不过之所以改进织布机,并不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  

依旧是为了提高“白沙勇夫”的战斗力,将熬煮过后的竹甲缝制在布料的夹层中,自然就能提高防御力。  

除此之外,麻料通过细分,重新并线成粗麻绳之后,就可以通过盘条的方法,制作成防御面积可观的盾牌。  

每一面盾牌的中心处,就是一块打磨好的石质内衬小圆盾。  

总重量变化有限,但防御面积大大增加。  

防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