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有没搞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现在,小张就待在热火朝天的锻造作坊里。  

基于沈任飞思路的第一代冷凝蒸汽机系统的首期设计工作已经完成,现正交付锻造作坊打造直径约一尺五的气缸。  

第一版设计方案根本不是这样,张子文一起参与其中进行了传说中的“瞎指挥”,并全程见证了三次推翻原有设计方案,朝小马力的方向一退再退。  

这是因为张子文的想法一定程度算是实验室PPT,而限于现在的条件和工艺,锻造口老罗表示很多地方都不可能完成,如果不妥协,恐怕项目进度会无限延期,甚至太监都是正常的。  

那当然就不能瞎指挥了,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让老罗参与到项目组,一起商量着修改。  

这么一来二去,当初张子文设想中有房间那么大的机组,压缩到了寒碜的一尺五的气缸直径。  

老罗说了,“请大人给锻造口的娃一些成长的时间”。  

最终张子文实事求是的妥协了,哪怕这鬼东西设计出来只有十马力也必须上。  

十马力就意味着可以释放几十人,而现在,海军的劳动力真不够了。  

当初的承诺也基本兑现了,现在不存在没有岗位,而是长期加班,却仍旧处于有岗无人的局面。这还是造船厂没有立项的情况下。  

昆山已经不能指望!  

当初是老许想把低端人群当做负担仍给海军,而现在昆山各方面情况好转,老百姓找事做相对容易,又因朝廷设立的第一红线:粮食产量。  

于是许志先卡死了传统地主佃户转工人的手续。  

另外就是,他们昆山自己也有几个项目启动,最大的就是睦州神权监进驻昆山就地炼铜,开设造钱局。  

仅上个月而言,皇家海军运入昆山造钱局的铜矿石达九百多吨,这还不是峰值。  

这尼玛几乎让所有人都眼睛泛蓝!  

上年大宋户部的数据:整个去年炼铜仅七千吨,那么反推一下,大约的出土铜矿石也就是二十万吨出头。  

这是全国总量!  

这就是意味着,皇家海军一个县级机构的仅仅一个矿井,现在就能提供全国百分之五的铜产量。  

这不算巨无霸,但已经实实在在不能让人小看,否则央行分行那帮孙子会直接来昆山开分号?他老许怕是在做梦吧!龟儿子他还整天说海军撸昆山县的羊毛。  

那个…撸是撸了些,但这不是吐出羊毛衫来反哺温暖他们了吗。  

说起来,大宋经济以及财政在徽宗时候走到了巅峰。  

上年一亿一千万贯的财政看着多,但实际是扭曲最严重的时候,货币供给的缺口到了最大级别,如果继续扩大,那就真是环保圣斗士灭霸级的灾难了。  

这些东西从简单的历史数据就能看出端倪:  

治平年时候(韩琦张方平等人时期),大宋全国铜产量也是约七千吨。对应当时较小的经济总量,仍旧处于货币供应不足,否则张子文的外老祖张方平相爷不会怒斥铜比钱贵的幺蛾子。另外当时也有许多地方以物换物,或是用铁钱(实在是没铜)。  

真正的转变出现在熙宁中后期(王安石时期),那时期大宋全国铜产量是:两万二千多吨。  

这才是大数据下无所遁形的“王安石变法”形态。  

因老王这铁头的存在,相信生产力会有些进步,但肯定不是质变。所以简单说:自熙宁变法而多出来的一万多吨铜,实际上是老王冒着被人抛祖坟的风险,从贪官污吏以及乡绅豪强私吞的总量中,截留出来救国的。  

那么过度到这年景,在经济总量大了无数倍、生产力进步了许多的情况下,却从熙宁时期的二万多吨铜,“减产”到了七千吨左右,仅只三分之一。  

这不是一般的丧心病狂!  

矿的确会挖完,但大数据下张子文只相信:老的挖光了会有新的。就像老人去世的同时孩子也在长大。  

于是只有一种解释:腐败!  

极度的腐败导致王安石他老人家“人亡政息”,其后所有的捕鸟蜘蛛倾巢而出,吸附在大宋的身上吞噬血液,顺便注入毒液。  

额扯太远了。  

考虑到这个时期大宋的缺铜程度,以及海军的生产效率,往后憧憬是美好的。  

现在只是边缘部位,往后品味会越来越好。  

开矿的工具会越来越强,下一步还有机械力辅助。  

另外就是海军有焦炭,这个时代开矿是以热胀冷缩原理的“烧”为主,爆破为辅。所以有焦炭投入后,生产力提升尽管没质变,也有不少加成。  

当然用焦炭的缺点还是成本较高,铁矿井不能这么折腾,但正在赶产量的铜矿可以。  

这同时也是反哺焦炭项目,会咬牙直至把这个嗷嗷待哺奶娃喂养成人,提供能源以支持大宋海军的舰队航行至世界的尽头…  

四月下旬持续有雨。  

这样的雨对今年农业形式是大利好,不过对海军开矿则是利空。  

为暂时减轻九个满负荷运行的矿井排水压力,在人力本就不够的形式下,张子文在四月天就下达了全年“防洪”指示,动员深挖水库和排水沟渠。  

这类工程看着简单,但在没有强大机械力借助的古代压力很大。  

连妇女都没得用了,因张子文超强的控制力和超前的思维观念,事实上从“用工荒”开始出现起,虎头文又多了一项黑料是:解放妇女。让其作为全劳动力投入大海航海运动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