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蝗灾(1/2)
给宋家屯的村民们演示完手摇式脱粒机,丁原又让宋基叫来了村里三个最擅长木匠活的人,询问了一番,他们都希望来帮忙制作更多的脱粒机。
丁原让这三人也录入到了丁家堡的工匠里,让他们第二天去那里报到,会有人给他们制作脱粒机的图纸。加入丁家堡的规矩也跟跟其他作坊的伙计一样,保密第一,待遇从优,每个月二两银子,包三餐和住宿。
能加入丁家堡做工匠,月钱又高,还包吃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之前丁家堡招募的工匠都是制作铁器、火器和陶器的,这还是第一次招木匠,就能选到自己,这三人都很兴奋。
商量好了这些事情,丁原便把脱粒机留在了宋家屯,并且安排丁有贵协助村民们使用,然后便返回了家里。
回到家,丁原先是把脱粒机的图纸用三视图的方式绘制出来,然后一边吃着饭,一边查阅一些文献,琢磨着继续改进大明朝的农耕水平。
查阅过程中,丁原留意到了一段触目惊心的文字。
崇祯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灾多难的年份,按照史书上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崇祯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结合一下崇祯年间流寇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跟灾害的情况密不可分的。
就拿崇祯七年来说,秋天闹蝗灾,没有能够抑制住,导致大饥荒。而这一年以及之后的崇祯八年就是流寇闹得最凶的年份。
崇祯八年,老天爷稍微客气了一下,只有几个地方旱灾,几个地方水灾。这一年之后,流寇便被有效抑制住了,还生擒了高迎祥。
可以这么说,天灾严重的年份,老百姓过不下去,流寇便更容易兴风作浪。若是百姓日子好过些,流寇便失去了群众根基,成为无源之水,容易被剿灭。
而根据记载,崇祯九年有蝗灾。
其实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这是千年未变之定律。旱灾会导致土壤结实,植物的含水量降低,大大有利于蝗虫的排卵和生长。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也写:“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地,草木皆尽。”
从各种描述来看,蝗灾十分可怕,对农事生产的危害也极大。
可这蝗灾到底什么样,丁原和后世的许多人一样,只是从书本上看到过这个词汇。具体什么情况,他也没有很直观的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丁原根本想像不出来蝗灾发生时的景象,在他想来,所谓蝗灾无非就是蝗虫多一些,然后将地面上的植物啃噬一空,但这个“多”到底是什么样规模的多,他心中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概念。
思来想去,丁原决定找一些崇祯七年蝗灾的亲历者,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以便提前想好应对之法。
因此丁原忙活完脱粒机图纸的绘制,当天下午便安排人去宋家屯,把宋基老伯接到他家里,请他吃个便饭。
丁家的院子里,一张石桌上摆了三道普通的炒青菜和一只炖出了香味的老母鸡,就丁原和宋基二人吃。
两人肚子里填了些吃食之后,丁原便开门见山的问了:“崇祯七年的蝗灾,宋老伯能给后生讲讲吗”
宋基先是一愣。他不明白少东家为什么问这个,不过既然饭都吃了,少东家的问话还是要老实回答的。
犹豫了片刻,宋基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开始讲述:“那年蝗灾,真是铺天盖地的蝗虫,到处飞啊不光外面有,家里也飞进来不少。我那时候刚把飞家里的蝗虫赶出去,然后要出门办事,结果一出大门,一群蝗虫根本不怕人的扑到我脸上来了。真的,少东家,直接就往人身上飞,就跟要吃人一样,最后我只能回家拿了个袍子,扑打着蝗虫往前走。”
丁原一边认真听着,一边给宋基倒上了一杯老白干。
宋基继续回忆着说道:“一路上到处都是蝗虫啊,尤其是麦田里不是绿的了,那是成片成片的灰色的虫子,那麦苗刚刚长出来,就被蝗虫给啃没了。”
宋基老伯眼眶泛红,押了老白干继续说道:“我记得那时候我路过刘家庄子的时候,亲眼看到刘老三和他家的佃户们都站在庄子外的路口上,人都快疯了,没辙了,跪在那里求蝗神,希望蝗神开恩放他们一条活路。有的女人就在路边上哭,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就是那些不懂事的小娃娃,也都攥着大人的手,都不敢睁眼地里那成片成片的蝗虫。”
丁原想象着那种情形,村民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肯定十分绝望。
说到这里,宋基老伯似乎被悲伤的回忆吞噬了,他呜咽着说道:“俺们这些庄稼汉,一辈子就跟田地打交道,刨食吃,蝗灾一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种下去的庄稼被吃掉,就跟自家的娃娃被狼叼走了一样。”
“有了手摇式脱粒机,咱们能快点把麦粒都脱出来,这样就算蝗灾来了,咱们宋家屯的损失也不会很大了。”丁原看这老人家越说越激动,便开口安慰道。
“难怪少东家你之前天天忙农活。是了,有了脱粒机,夏粮收拾的比往年快很多,蝗灾影响没那么大。要是今年再闹蝗灾,光是一个脱粒机就能多留下一些粮食,救活不少人的命呢。”宋基感慨的看着丁原,打心底里敬佩着说道。
“
丁原让这三人也录入到了丁家堡的工匠里,让他们第二天去那里报到,会有人给他们制作脱粒机的图纸。加入丁家堡的规矩也跟跟其他作坊的伙计一样,保密第一,待遇从优,每个月二两银子,包三餐和住宿。
能加入丁家堡做工匠,月钱又高,还包吃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之前丁家堡招募的工匠都是制作铁器、火器和陶器的,这还是第一次招木匠,就能选到自己,这三人都很兴奋。
商量好了这些事情,丁原便把脱粒机留在了宋家屯,并且安排丁有贵协助村民们使用,然后便返回了家里。
回到家,丁原先是把脱粒机的图纸用三视图的方式绘制出来,然后一边吃着饭,一边查阅一些文献,琢磨着继续改进大明朝的农耕水平。
查阅过程中,丁原留意到了一段触目惊心的文字。
崇祯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灾多难的年份,按照史书上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崇祯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结合一下崇祯年间流寇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跟灾害的情况密不可分的。
就拿崇祯七年来说,秋天闹蝗灾,没有能够抑制住,导致大饥荒。而这一年以及之后的崇祯八年就是流寇闹得最凶的年份。
崇祯八年,老天爷稍微客气了一下,只有几个地方旱灾,几个地方水灾。这一年之后,流寇便被有效抑制住了,还生擒了高迎祥。
可以这么说,天灾严重的年份,老百姓过不下去,流寇便更容易兴风作浪。若是百姓日子好过些,流寇便失去了群众根基,成为无源之水,容易被剿灭。
而根据记载,崇祯九年有蝗灾。
其实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这是千年未变之定律。旱灾会导致土壤结实,植物的含水量降低,大大有利于蝗虫的排卵和生长。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也写:“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地,草木皆尽。”
从各种描述来看,蝗灾十分可怕,对农事生产的危害也极大。
可这蝗灾到底什么样,丁原和后世的许多人一样,只是从书本上看到过这个词汇。具体什么情况,他也没有很直观的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丁原根本想像不出来蝗灾发生时的景象,在他想来,所谓蝗灾无非就是蝗虫多一些,然后将地面上的植物啃噬一空,但这个“多”到底是什么样规模的多,他心中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概念。
思来想去,丁原决定找一些崇祯七年蝗灾的亲历者,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以便提前想好应对之法。
因此丁原忙活完脱粒机图纸的绘制,当天下午便安排人去宋家屯,把宋基老伯接到他家里,请他吃个便饭。
丁家的院子里,一张石桌上摆了三道普通的炒青菜和一只炖出了香味的老母鸡,就丁原和宋基二人吃。
两人肚子里填了些吃食之后,丁原便开门见山的问了:“崇祯七年的蝗灾,宋老伯能给后生讲讲吗”
宋基先是一愣。他不明白少东家为什么问这个,不过既然饭都吃了,少东家的问话还是要老实回答的。
犹豫了片刻,宋基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开始讲述:“那年蝗灾,真是铺天盖地的蝗虫,到处飞啊不光外面有,家里也飞进来不少。我那时候刚把飞家里的蝗虫赶出去,然后要出门办事,结果一出大门,一群蝗虫根本不怕人的扑到我脸上来了。真的,少东家,直接就往人身上飞,就跟要吃人一样,最后我只能回家拿了个袍子,扑打着蝗虫往前走。”
丁原一边认真听着,一边给宋基倒上了一杯老白干。
宋基继续回忆着说道:“一路上到处都是蝗虫啊,尤其是麦田里不是绿的了,那是成片成片的灰色的虫子,那麦苗刚刚长出来,就被蝗虫给啃没了。”
宋基老伯眼眶泛红,押了老白干继续说道:“我记得那时候我路过刘家庄子的时候,亲眼看到刘老三和他家的佃户们都站在庄子外的路口上,人都快疯了,没辙了,跪在那里求蝗神,希望蝗神开恩放他们一条活路。有的女人就在路边上哭,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就是那些不懂事的小娃娃,也都攥着大人的手,都不敢睁眼地里那成片成片的蝗虫。”
丁原想象着那种情形,村民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肯定十分绝望。
说到这里,宋基老伯似乎被悲伤的回忆吞噬了,他呜咽着说道:“俺们这些庄稼汉,一辈子就跟田地打交道,刨食吃,蝗灾一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种下去的庄稼被吃掉,就跟自家的娃娃被狼叼走了一样。”
“有了手摇式脱粒机,咱们能快点把麦粒都脱出来,这样就算蝗灾来了,咱们宋家屯的损失也不会很大了。”丁原看这老人家越说越激动,便开口安慰道。
“难怪少东家你之前天天忙农活。是了,有了脱粒机,夏粮收拾的比往年快很多,蝗灾影响没那么大。要是今年再闹蝗灾,光是一个脱粒机就能多留下一些粮食,救活不少人的命呢。”宋基感慨的看着丁原,打心底里敬佩着说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