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穷寇要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扬古利和几个清军的高阶将领仍旧没动,他们勒紧缰绳,木然杵立在潮水一般退去的逃兵中间,一个个脸色惨白。  

眼前的景象,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大清的百战勇士,横扫辽东漠北常胜之军都没有了,如今都变成了吓破了胆的虾兵蟹将。  

这场惨败,正黄旗精锐的损失十分惊人。尤其是冲在最前面的三千绵甲厚甲兵就算他们没有被步枪子弹一枪毙命,也都基本丧失了战斗能力,跟没有一样了。  

三千人啊,全是征战四方的百战勇士,没了全没了跟在绵甲厚甲后的跟役辅兵也损失惨重,他们身上没有任何甲胄保护,任何火枪或者火炮的伤害都可以要他们的命,最后算下来,足足有一千三百多人丢了性命。  

攻城两天,四千多大清勇士殒命于此。  

经此一战,正黄旗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一段时间之内都无法再行征伐了。  

扬古利苍白的脸庞上流下了眼泪,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竟会败在此地。  

旁边一个将领深深叹了口气,劝说道:“超品公,咱们也先退下,再从长计议吧”  

扬古利连做了好几个深呼吸,终于闭着眼睛点了点头,勒转了马头。  

刚刚骑马走出几米远,扬古利猛然回头,又看了一遍丁家堡的巍峨城墙,朝旁边的将领问道:“城里明军的主将叫什么”  

“此地应该只有卫所兵和地方乡勇,没有情报”  

扬古利叹了口气,突然又想起另外一事,他问道:“你们觉得,如果这支明军出城跟我们野战,情形如何”  

这个副将一扫刚才的阴郁,骄傲的说道:“我正黄旗勇士远胜明军万倍,就算是关宁军来了,也不堪一击,更何况这支无名卫所兵若是野外交战,标下担保,必定把他们杀的片甲不留”  

扬古利点了点头,吸了口气,心中却又浮现一丝侥幸。  

若是这股明军离开城池前来追赶,那自己也许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就像是一个已经输急了眼的赌徒,他看不见继续赌下去可能会赔更多,只能看到万一能翻盘之后的扬眉吐气。  

回到营寨里,扬古利决定立刻整顿残兵败,重整旗鼓。只不过他不打算留在丁家堡这个伤心之地了,他决定辉兵北上,把这一次入关劫掠来的几万人口和金银货物平稳的送回盛京。  

虽然损失了四千多正黄旗精锐,但扬古利手里还有掳掠来的四万多大明百姓,有他们做努力,正黄旗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恢复生机。  

押运着众多大明百姓,扬古利的队伍慢慢离开了丁家堡,北上往大兴县而去。这些哭哭啼啼的明国百姓当然不肯快走,因此清军的撤退速度极慢。  

行出几十里,沿途到处是体力不支倒下的明朝百姓,他们基本都会被跟上来的清军补上一刀,然后踢到路边,防止尸体阻碍大军行进。  

走的随慢,扬古利却一点不慌,他并不害怕遭遇明军。此次入关侵略,清军一共打了二十多场,战绩是全胜,除了丁家堡的这一战,其余的仗都是摧枯拉朽,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横扫畿辅一带。  

一般的明军哪怕遇见损兵折将的正黄旗精锐估计也打不过,甚至很有可能被清军消灭。只要他的那些精锐骑兵还在,在荒郊野地里,即便是上万明军也未必能挡得住骑兵冲锋。甚至那六千名跟役和辅兵,战斗力也不比一般的明军差。  

明朝末年卫所兵的腐朽程度,满清高官知道的很清楚,也从来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继续向北行着,扬古利的大军后方突然扬起一片烟尘,飞沙走石,马蹄声阵阵。  

四十几个负责侦查情报的哨骑奋力冲到了扬古利身边。为首的哨骑跳下了马,半跪在地,大声说道:  

“启禀超品公,安新县的明军杀过来了”  

要出城追击清军,是丁原的决定。  

鞑子大军撤退之后,丁原亲自来到战场上,他一边让家丁们处理掉重伤的鞑子,除下盔甲,割去首级,一边派出更多的斥候一直观察着清军撤退的动向。  

丁家堡城墙下的战场花了大半头才清理完毕,最后统计了一下,一战便收获了四千一百二十三颗首级,而且根据所获盔甲的数量,死的大多数都是清军精锐绵甲厚甲兵。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丁原的家丁队伍把正黄旗打的满地找牙,更是一扫萨尔浒以来的阴霾。  

不但他丁原要升官,保定府的各级官员估计也都会鸡犬升天,统统升职。  

正在想着这些,李志带着一个徐标的亲兵来到了丁原身边。  

“恭喜操守大人贺喜操守大人小的乃是抚台大人的亲兵,抚台大人已经得知了战况,先一步派小的来贺喜,他老人家马上就带其余官员来安新县,亲自给丁大人表功。”  

丁原微微笑了笑,没回他,却转头看向李志,问道:“你统计完了吧我军伤亡如何”  

李志眉心舒展,笑着回道:“家主,我军只损了五个人三个轻伤,两个重伤,重伤的人一个自己不小心是被金汁烫伤的,一个是中了鞑子的弓箭。”  

顿了顿,李志继续道:“鞑子往北面去了,想来不敢再咬丁家堡这颗硬骨头了”  

丁原拿起望远镜,观察了片刻,他突然问道:“鞑子们为什么行军如此缓慢”  

李志也拿起望远镜看了一会,沉吟道:“家主,鞑子行到各处,都会掳掠大量百姓押回辽东做奴隶。这批鞑子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