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剑经的由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剑经》?这是什么?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李七夜很是疑惑,他想了想,也没有头绪。  

盖聂走了两步,站到李七夜面前说道:  

“你没有听说过也不奇怪,毕竟,在以前出名的《剑经》也只是一部练习棍,枪…等长兵器的武功而已。”  

“还有这回事儿?”李七夜顿时很好奇。  

盖聂叹了一口气,这才缓缓说道:  

“七夜,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故事?什么故事?”李七夜追问。  

盖聂继续道:  

“一个关于我的故事。我以前和你说过,我碰到过一个高手,卫庄。  

我与他一战,是他把我的渊虹剑斩断成两节,剑柄部分我带了回来,剑尖部分却掉进长江之中。  

六年前,你在仙女洞中把我从渊虹的断剑中唤醒。  

可同样的,有一个人在几百年前无意之中得到了渊虹剑的剑尖部分,他也是把我唤醒了。”  

“什么?还有这回事儿?那…那个是谁呢?”李七夜大吃一惊。  

“俞大猷。”盖聂回答。  

听到这个名字李七夜感觉十分陌生,根本就不知道是谁:  

“俞大猷,这人是谁呀?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盖聂也是点点头:  

“的确也是,我来你们这个时代几年了。很少听人提起他,知道他的人的确是很少。可是,知道另外一个人的人却是非常多。”  

“另外一个人,是谁?”李七夜很疑惑。  

盖聂立即回答:  

“戚继光。”  

听到这个名字,李七夜确实知道的:  

“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吗?他可是一个很有名的民族英雄。恐怕只要上过学的人,都听过他的大名。  

可是,盖叔叔,你刚刚所说的那个俞大猷,和戚继光又有什么关系呢?”  

盖聂抬起头看着窗外,似乎是在回忆些什么?他回答道:  

“俞大猷,因为他和戚继光一样,也是一位抗倭名将。而且他和戚继光还合称‘俞龙戚虎’。”  

听到盖聂这么说,李七夜点了点头说道:  

“能够以威名赫赫的戚继光并列,那么这个俞大猷还真不是一个一般的人物。  

盖叔叔,就是这个俞大猷唤醒你的?那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盖聂回头来,笑了笑道:  

“我本来说要跟你讲一个故事的,你却总是打断我。”  

李七夜耸耸肩:  

“好吧,我的错,你继续说吧,我一定不打断你了。”  

盖聂走了回来,继续说道:  

“我遇到俞大猷的时候,他就像你这么大,他的家境贫寒,其父亲是一个百户。  

说起来,俞大猷的剑道天赋是不及你的,而且他遇到我的时候,身体几乎已经长成型了,基础是很难打牢的。  

但是呢,这一些也根本就难不住俞大猷,他还是努力的学习剑术,一次不行就十次,百次…  

他除了跟我学习剑术之外,他也向其他人学习文学知识。早期拜王宣、林福为师学习《易经》,得到蔡清的真传。后以拜赵本学学习用《易》推演出来的兵法。  

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意气自如,从来不放弃希望。  

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弃学业,继承了百户的世袭职务。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中武举人,被任命为千户,守御金门。  

而且之后,又因为他性情耿直,以至于错过了很多机会。  

甚至在后来,很多将军以及将领冒领他的军功,他却丝毫不在意,也不计较。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十分耿直的人。  

他的剑道天赋虽然说没有你好,但是呢,也并不算很差。由于对他的长期拼命努力之下,他成长的很快。  

我记得有一次,他在平叛的时候,遇到有一个叫苏青蛇的头领。这个苏青蛇能与猛虎格斗,实力非常强大,但是,俞大猷仍然将他轻松斩杀。  

后来,在一次次的对敌之中,他也有了不少的剑道感悟。  

因此,那个时候,合我们二人之力,创造出了一部新的剑术秘籍《剑经》。  

这部《剑经》算得上是结合了我与俞大猷两人的剑术精华,应该算得上是顶尖的剑术了。  

《剑经》中强调随时以“奇正相生”的变化,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在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突击,“打他第二下”,“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再后来,俞大猷由于常年领兵作战,他发现剑这种短兵器在战场之上,总是不方便,而且杀伤力也不够。  

因此,我二人又费劲的很大的心力把《剑经》中招式转化成适用于长棍,长枪…等长兵器。  

由于这一些招式全都是从《剑经》中演化而来,因此,我们并没有改名字,还是将后面那些武功招式命名为《剑经》。  

而这部《剑经》也是后世所能够查到与所知的武功,里面全都是一些关于长兵器的武功招式。  

这也使得后来的“俞家军”,光光一个名头就可以吓得敌人魂飞胆颤。  

我记得,戚继光曾称赞《剑经》说:‘千古奇秘尽在于此,近用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俞大猷在交战倭寇的时候,比很多的东瀛浪人剑道高手交过手。而那一些人,无不是他的手下败将。  

他的一生起起伏伏,他打过很多胜仗,他当然也打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