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当朝忤逆!【求月票(2/3)
理会。
那胡惟庸也是不愿太子朱标为刘伯温开脱,忙插话道:“臣请皇上下旨,着刑部逮捕陈怀义,严加惩办!”
可朱元璋却说道:“这种东西还审什么?”
“二虎!”
“在!”
朱元璋冷冷的对二虎说道:“将他装到麻袋里去,拖到都察院,当着刘国公的面给咱狠狠摔死。”
此话一出,朱标还想劝说。
可朱元璋却压根不听,直接起身便走。
在此时的朱元璋心中,刘伯温愧对自己的信任,就算此事不是他的主意,但他最起码也是一个办事不力的罪过。
为何李善长的官属没有人反驳啊?
为何李善长主动上奏为皇子们请封啊?
得了他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给了他尊荣,却没有一件事给他朱元璋办好的。
如今他手下的言官更是如此大胆狂妄的在他皇儿的婚宴上大放厥词,将其封王此策批为祸国之举。
那这国,到底是谁的?
还不是他朱元璋率领将帅们打下来的吗?
就在朱元璋含怒离开后。
武英殿上的宴会也随之不欢而散。
从武英殿离开后的刘伯温朝着翰林院走去。
却在半路上突然被自己的儿子刘涟给喊住。
“父亲!父亲请留步!”
随着刘涟来到他的身边,立马说道:“父亲,护卫们将陈怀义装进麻袋里去,扛走了!”
听到这话,刘涟也不清楚,回道:“也许是他醉的走不动道了?”
可刘伯温却很清楚,绝不可能这么简单,反问道:“他们将他扛到哪儿去了?刑部嘛?”
在刘伯温看来,陈怀义今日之举,朱元璋绝对不会宽恕。
且不论这封王之策是否是祸国之策,只说今日那陈怀义敢在众多官员的面前扰乱大婚,当面忤逆违背朱元璋的意愿,还不给他朱元璋一点台阶下。
朱元璋就绝对不可能轻饶了他。
否则,日后这满朝大臣们不还有样学样,都如此来?
听到刘伯温的询问,刘涟立马回道:“不,可能是往都察院方向去了。”
闻言,刘伯温心中一惊!
不去刑部,不去受罚。
到都察院去干什么?
去都察院又能做什么呢?
立威!
在这件事上,都察院可以说是最不该去的地方。
不管是刑部,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哪怕是活埋了,他刘伯温都不意外。
可却去了都察院。
唯一的可能就是朱元璋不甘于只是惩戒陈怀义,而是将整个都察院,乃至于他刘伯温所掌控的所谓浙东党给记恨上了。
如今去都察院,就是要在这些言官面前立威。
让他们瞧瞧忤逆帝王的后果。
让他们日后知道分寸。
想到这里,刘伯温忙对着刘涟说道:“坏了!涟儿,赶紧去都察院,叫所有的御史都散班回家,一个不能留。”
可听到这话的刘涟,却还在发愣。
刘伯温罕见的催促道:“快去,快呀!”
可随着刘涟的离开,刘伯温却无奈的长叹一声。
有时候这事情就是这样。
哪怕自己想要低调,想要不露声色的淡出朝廷争斗。
可是现实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甚至推着他往前走。
原本准备前往翰林院的刘伯温,也朝着自己府中的方向走去。
而刘伯温刚刚回到自己家门口,一名将士便突然出现在了他的身后,拱手道:“刘大人!皇上立刻请您去都察院。”
刘伯温问道:“去都察院干什么?”
将士道:“卑职也不知道。”
可刘伯温却说道:“臣,告病。”
说罢,便直接走进了府中。
身后的将士几次喊叫,刘伯温却充耳不闻。
刘府中。
刘伯温替换下官服,穿上了自己的便装,一个人坐在窗前喝茶,同时焦急的等待着什么。
随着天色渐暗。
外出按照刘伯温的话去办事的刘涟,却突然慌张的跑回了屋,对着屋内的刘伯温喊道:“父亲!”
瞧着刘涟上气不接下气,却一句话不说的模样,刘伯温急切的说道:“快说话呀!”
见此,刘涟这才急忙说道:“护卫们赶在儿的前面到了都察院,他们命令所有的御史都出来,当着大伙儿的面,将装着陈怀义的麻袋高高扔向了空中。麻袋落下来,他们捡起来又扔到空中,就这么扔啊,摔啊,直到.....直到将陈怀义生生的摔死了。”
“父亲,还好您不在,真是,惨不忍睹啊!”
听到这话的刘伯温,虽未看到这场面,却也能想象到。
幸亏自己当时不在。
否则作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他又该如何做。
去阻拦,就是违背朱元璋的意愿。
不阻拦,人心涣散。
刘伯温回了回神,问道:“御史们都还好嘛?”
刘涟道:“全院十三道正副御使,均不堪其辱。准备明日罢朝,集体向皇上请辞,现在正在拟写联名折呢!”
听到这话,刘伯温又是满脸的惊容,喊道:“不成!绝对不成!”
“快去告诉他们,销毁联名折,散班回家!还有!明天早晨一定要照常上朝,不然,就活不到日落了!”
显然,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性情还是十分的了解。
想到他苦苦经营下来的都察院如今遭此一劫,日后还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刘伯温心中忧虑万分。
可还不等刘涟前去做事,刘伯温又害怕刘涟无法阻拦这些御使们的举动,急忙喊道:“罢了。”
“还是我亲自去一趟吧!”
说完,便起身准备外出。
可刚走两步,原本年纪就不小的刘伯温,一时心中焦虑憋闷,刚走了两步便晕倒过去。
第二日
那胡惟庸也是不愿太子朱标为刘伯温开脱,忙插话道:“臣请皇上下旨,着刑部逮捕陈怀义,严加惩办!”
可朱元璋却说道:“这种东西还审什么?”
“二虎!”
“在!”
朱元璋冷冷的对二虎说道:“将他装到麻袋里去,拖到都察院,当着刘国公的面给咱狠狠摔死。”
此话一出,朱标还想劝说。
可朱元璋却压根不听,直接起身便走。
在此时的朱元璋心中,刘伯温愧对自己的信任,就算此事不是他的主意,但他最起码也是一个办事不力的罪过。
为何李善长的官属没有人反驳啊?
为何李善长主动上奏为皇子们请封啊?
得了他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给了他尊荣,却没有一件事给他朱元璋办好的。
如今他手下的言官更是如此大胆狂妄的在他皇儿的婚宴上大放厥词,将其封王此策批为祸国之举。
那这国,到底是谁的?
还不是他朱元璋率领将帅们打下来的吗?
就在朱元璋含怒离开后。
武英殿上的宴会也随之不欢而散。
从武英殿离开后的刘伯温朝着翰林院走去。
却在半路上突然被自己的儿子刘涟给喊住。
“父亲!父亲请留步!”
随着刘涟来到他的身边,立马说道:“父亲,护卫们将陈怀义装进麻袋里去,扛走了!”
听到这话,刘涟也不清楚,回道:“也许是他醉的走不动道了?”
可刘伯温却很清楚,绝不可能这么简单,反问道:“他们将他扛到哪儿去了?刑部嘛?”
在刘伯温看来,陈怀义今日之举,朱元璋绝对不会宽恕。
且不论这封王之策是否是祸国之策,只说今日那陈怀义敢在众多官员的面前扰乱大婚,当面忤逆违背朱元璋的意愿,还不给他朱元璋一点台阶下。
朱元璋就绝对不可能轻饶了他。
否则,日后这满朝大臣们不还有样学样,都如此来?
听到刘伯温的询问,刘涟立马回道:“不,可能是往都察院方向去了。”
闻言,刘伯温心中一惊!
不去刑部,不去受罚。
到都察院去干什么?
去都察院又能做什么呢?
立威!
在这件事上,都察院可以说是最不该去的地方。
不管是刑部,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哪怕是活埋了,他刘伯温都不意外。
可却去了都察院。
唯一的可能就是朱元璋不甘于只是惩戒陈怀义,而是将整个都察院,乃至于他刘伯温所掌控的所谓浙东党给记恨上了。
如今去都察院,就是要在这些言官面前立威。
让他们瞧瞧忤逆帝王的后果。
让他们日后知道分寸。
想到这里,刘伯温忙对着刘涟说道:“坏了!涟儿,赶紧去都察院,叫所有的御史都散班回家,一个不能留。”
可听到这话的刘涟,却还在发愣。
刘伯温罕见的催促道:“快去,快呀!”
可随着刘涟的离开,刘伯温却无奈的长叹一声。
有时候这事情就是这样。
哪怕自己想要低调,想要不露声色的淡出朝廷争斗。
可是现实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甚至推着他往前走。
原本准备前往翰林院的刘伯温,也朝着自己府中的方向走去。
而刘伯温刚刚回到自己家门口,一名将士便突然出现在了他的身后,拱手道:“刘大人!皇上立刻请您去都察院。”
刘伯温问道:“去都察院干什么?”
将士道:“卑职也不知道。”
可刘伯温却说道:“臣,告病。”
说罢,便直接走进了府中。
身后的将士几次喊叫,刘伯温却充耳不闻。
刘府中。
刘伯温替换下官服,穿上了自己的便装,一个人坐在窗前喝茶,同时焦急的等待着什么。
随着天色渐暗。
外出按照刘伯温的话去办事的刘涟,却突然慌张的跑回了屋,对着屋内的刘伯温喊道:“父亲!”
瞧着刘涟上气不接下气,却一句话不说的模样,刘伯温急切的说道:“快说话呀!”
见此,刘涟这才急忙说道:“护卫们赶在儿的前面到了都察院,他们命令所有的御史都出来,当着大伙儿的面,将装着陈怀义的麻袋高高扔向了空中。麻袋落下来,他们捡起来又扔到空中,就这么扔啊,摔啊,直到.....直到将陈怀义生生的摔死了。”
“父亲,还好您不在,真是,惨不忍睹啊!”
听到这话的刘伯温,虽未看到这场面,却也能想象到。
幸亏自己当时不在。
否则作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他又该如何做。
去阻拦,就是违背朱元璋的意愿。
不阻拦,人心涣散。
刘伯温回了回神,问道:“御史们都还好嘛?”
刘涟道:“全院十三道正副御使,均不堪其辱。准备明日罢朝,集体向皇上请辞,现在正在拟写联名折呢!”
听到这话,刘伯温又是满脸的惊容,喊道:“不成!绝对不成!”
“快去告诉他们,销毁联名折,散班回家!还有!明天早晨一定要照常上朝,不然,就活不到日落了!”
显然,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性情还是十分的了解。
想到他苦苦经营下来的都察院如今遭此一劫,日后还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刘伯温心中忧虑万分。
可还不等刘涟前去做事,刘伯温又害怕刘涟无法阻拦这些御使们的举动,急忙喊道:“罢了。”
“还是我亲自去一趟吧!”
说完,便起身准备外出。
可刚走两步,原本年纪就不小的刘伯温,一时心中焦虑憋闷,刚走了两步便晕倒过去。
第二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