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到时候皇上你就出名了【求月票(2/3)
真把那货剥皮为囊了?”
李善长笃定的点点头,道:“真的!而且就立于衙门口,让每位官员天天出入时都能瞧见。”
闻言,朱元璋高兴的说道:“咱真没想到啊,没想到杨宪是位干吏呀!治扬州,驭属下,擅用霹雳手段!好!好啊!”
对面的李善长瞧着朱元璋如此的高兴,并不意外。
在来之前,他就猜到了这在自己看来有些不妥的举动却能得朱元璋的欢心。
而对于这位看似政敌的人,李善长也没有故意的去贬低讥讽,而是奉承的说道:“对啊,杨宪这个人才能属实不错,是为干吏,能臣。”
就在这二人交谈之际,门外的二虎突然走了进来,说道:“皇上,刘中丞参见。”
听到这话,朱元璋立马高兴的说道:“快,让他进来。”
而随着刘伯温走进,朱元璋立马亲切的冲着他招手,道:“伯温呐,来来来,你来的正好。”
当刘伯温来到朱元璋的面前拱手见礼后,朱元璋便迫不及待的问道:“杨宪这事你知道嘛?”
听着这话,对于刚刚朱元璋与李善长交谈的话他也听到了些,便说道:“臣,也是刚知道。”
闻言,朱元璋大笑道:“哎哟,可把咱给乐死了。你说说看,论这个理呢,你们翰林院都应该是些儒雅之士,怎么杨宪办起事来,比刑部的差役还狠呢?”
对此,刘伯温却只能说道:“臣,不知道。”
而朱元璋却说道:“咱以后要对你们翰林院刮目相看了。你们这文人堆儿里,竟然能出现像杨宪这样的干吏,这就好比棉里藏针呐,翰林院是棉,杨宪就是那根针!这根针呐,不出头则已,一出头就一针见血!”
听着朱元璋如此的夸赞,刘伯温还真是有些受宠若惊了。
忙称道:“皇上圣见!”
但朱元璋似乎并不打算就这么结束,继续称赞道:“杨宪是你的学生吧?你教了一个好学生啊!也给咱荐了一个好知府!咱要重重的赏你!”
听着朱元璋的话,刘伯温有些拿不准了。
原本他是想着卖个乖,想办法在杨宪还没出事前将他给弄回来的,却不曾想朱元璋竟然这么说,又这么的高兴。
如今都要赏自己了,如果自己再上折子参奏杨宪,岂不是不给朱元璋面前,忤逆他吗?
一时之间,刘伯温有些为难了。
不过嘴上却还是说道:“这,这全是皇上识拔之恩呐!”
随着朱元璋的一通夸赞,刘伯温也不能再说什么,只好与朱元璋、李善长交谈几句后离开了。
御书房内。
瞧着刘伯温和李善长离开的背影,朱元璋嘴角微微一翘。
“刘伯温呐,刘伯温呐,希望你能明白咱的心思吧。”
说着,将手中奏折随意的丢在了一旁。
在朱元璋的心中,是想要将刘伯温一支培养成自己心腹的。
不过,想要成为皇帝的亲近属臣和心腹,就必须要做孤臣!
不能在皇帝和自己势力之间选择。
只能将他朱元璋的命令当作天恩圣令,坚决的执行。
不能因为自己派系的得失而左右。
这一点,杨宪就做的很好。
杨宪这么做,对于那些官员和同僚来说是不讨喜,甚至厌恶的。
可是,却符合他朱元璋的利益。
给了全国官员一个警醒警告。
不过,即便是如此,他朱元璋也不会如此的夸赞一个人。
今日之所以如此的反常,将一个人夸上了天,其中便有他刘伯温的原因。
他就是想要刘伯温看清楚,品对味。
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刘伯温早已沉浸在建立一个浙东派系的美梦当中,压根对于他朱元璋今日的提点没有品到半分的滋味。
翰林院的书房内。
刘伯温缓缓走了进来。
见到刘伯温返回,刘涟立马将自己拟出的奏折拿了出来,说道:“父亲,儿已将奏折拟好,请您过目。”
听着刘涟的话,刘伯温却道:“烧了吧。”
刘涟一愣:“您不参杨宪了?”
刘伯温摇摇头,道:“参不了了,皇上喜欢他,皇上跟他是心心相印呐。”
刘涟道:“可是父亲,之前您还说杨宪再这样下去,会葬送在扬州的。”
闻言,刘伯温却只能是叹口气道:“如今也只能看他杨宪的命数,是否能够迷途知醒了。”
说罢,便绝口不再提及此事。
皇宫御书房内。
在李善长和刘伯温离开后,齐衡又被召了过去。
商议的是枢密院最近在全国用兵的情况。
不过,在说完这些后,二人闲聊之时,朱元璋借着闲聊的由头说起了那扬州的杨宪之事。
自从齐衡入主枢密院后,朱元璋基本上没有再跟他讨论过政事。
原因很简单。
就是不想让他在政务方面牵扯过大。
可是,朱元璋又很清楚齐衡是一位理政奇才,心中总是痒痒,想要跟他学习,又拉不开脸面。
所以便借着闲聊的方式,想要从齐衡的口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对此,齐衡心中其实也心知肚明。
但他心怀坦荡,自然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见朱元璋说起杨宪之事,齐衡便顺着这件事讲了起来,不过,说的虽然是杨宪之事,讲的却是理政之道。
“皇上觉得,杨宪如此举措,对朝堂而言是好是坏呢?”
听到齐衡的话,朱元璋眉头一凝:“这怎么还能是坏事呢?那宋善言贪赃枉法,竟然将朝廷对扬州城百姓的恩典给贪没了,这样的人不杀,如何震慑百官?杨宪将那人剥皮为囊,悬挂于衙门口警示出入百官,岂不是正和民意?”
“当初咱在军中也严办
李善长笃定的点点头,道:“真的!而且就立于衙门口,让每位官员天天出入时都能瞧见。”
闻言,朱元璋高兴的说道:“咱真没想到啊,没想到杨宪是位干吏呀!治扬州,驭属下,擅用霹雳手段!好!好啊!”
对面的李善长瞧着朱元璋如此的高兴,并不意外。
在来之前,他就猜到了这在自己看来有些不妥的举动却能得朱元璋的欢心。
而对于这位看似政敌的人,李善长也没有故意的去贬低讥讽,而是奉承的说道:“对啊,杨宪这个人才能属实不错,是为干吏,能臣。”
就在这二人交谈之际,门外的二虎突然走了进来,说道:“皇上,刘中丞参见。”
听到这话,朱元璋立马高兴的说道:“快,让他进来。”
而随着刘伯温走进,朱元璋立马亲切的冲着他招手,道:“伯温呐,来来来,你来的正好。”
当刘伯温来到朱元璋的面前拱手见礼后,朱元璋便迫不及待的问道:“杨宪这事你知道嘛?”
听着这话,对于刚刚朱元璋与李善长交谈的话他也听到了些,便说道:“臣,也是刚知道。”
闻言,朱元璋大笑道:“哎哟,可把咱给乐死了。你说说看,论这个理呢,你们翰林院都应该是些儒雅之士,怎么杨宪办起事来,比刑部的差役还狠呢?”
对此,刘伯温却只能说道:“臣,不知道。”
而朱元璋却说道:“咱以后要对你们翰林院刮目相看了。你们这文人堆儿里,竟然能出现像杨宪这样的干吏,这就好比棉里藏针呐,翰林院是棉,杨宪就是那根针!这根针呐,不出头则已,一出头就一针见血!”
听着朱元璋如此的夸赞,刘伯温还真是有些受宠若惊了。
忙称道:“皇上圣见!”
但朱元璋似乎并不打算就这么结束,继续称赞道:“杨宪是你的学生吧?你教了一个好学生啊!也给咱荐了一个好知府!咱要重重的赏你!”
听着朱元璋的话,刘伯温有些拿不准了。
原本他是想着卖个乖,想办法在杨宪还没出事前将他给弄回来的,却不曾想朱元璋竟然这么说,又这么的高兴。
如今都要赏自己了,如果自己再上折子参奏杨宪,岂不是不给朱元璋面前,忤逆他吗?
一时之间,刘伯温有些为难了。
不过嘴上却还是说道:“这,这全是皇上识拔之恩呐!”
随着朱元璋的一通夸赞,刘伯温也不能再说什么,只好与朱元璋、李善长交谈几句后离开了。
御书房内。
瞧着刘伯温和李善长离开的背影,朱元璋嘴角微微一翘。
“刘伯温呐,刘伯温呐,希望你能明白咱的心思吧。”
说着,将手中奏折随意的丢在了一旁。
在朱元璋的心中,是想要将刘伯温一支培养成自己心腹的。
不过,想要成为皇帝的亲近属臣和心腹,就必须要做孤臣!
不能在皇帝和自己势力之间选择。
只能将他朱元璋的命令当作天恩圣令,坚决的执行。
不能因为自己派系的得失而左右。
这一点,杨宪就做的很好。
杨宪这么做,对于那些官员和同僚来说是不讨喜,甚至厌恶的。
可是,却符合他朱元璋的利益。
给了全国官员一个警醒警告。
不过,即便是如此,他朱元璋也不会如此的夸赞一个人。
今日之所以如此的反常,将一个人夸上了天,其中便有他刘伯温的原因。
他就是想要刘伯温看清楚,品对味。
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刘伯温早已沉浸在建立一个浙东派系的美梦当中,压根对于他朱元璋今日的提点没有品到半分的滋味。
翰林院的书房内。
刘伯温缓缓走了进来。
见到刘伯温返回,刘涟立马将自己拟出的奏折拿了出来,说道:“父亲,儿已将奏折拟好,请您过目。”
听着刘涟的话,刘伯温却道:“烧了吧。”
刘涟一愣:“您不参杨宪了?”
刘伯温摇摇头,道:“参不了了,皇上喜欢他,皇上跟他是心心相印呐。”
刘涟道:“可是父亲,之前您还说杨宪再这样下去,会葬送在扬州的。”
闻言,刘伯温却只能是叹口气道:“如今也只能看他杨宪的命数,是否能够迷途知醒了。”
说罢,便绝口不再提及此事。
皇宫御书房内。
在李善长和刘伯温离开后,齐衡又被召了过去。
商议的是枢密院最近在全国用兵的情况。
不过,在说完这些后,二人闲聊之时,朱元璋借着闲聊的由头说起了那扬州的杨宪之事。
自从齐衡入主枢密院后,朱元璋基本上没有再跟他讨论过政事。
原因很简单。
就是不想让他在政务方面牵扯过大。
可是,朱元璋又很清楚齐衡是一位理政奇才,心中总是痒痒,想要跟他学习,又拉不开脸面。
所以便借着闲聊的方式,想要从齐衡的口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对此,齐衡心中其实也心知肚明。
但他心怀坦荡,自然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见朱元璋说起杨宪之事,齐衡便顺着这件事讲了起来,不过,说的虽然是杨宪之事,讲的却是理政之道。
“皇上觉得,杨宪如此举措,对朝堂而言是好是坏呢?”
听到齐衡的话,朱元璋眉头一凝:“这怎么还能是坏事呢?那宋善言贪赃枉法,竟然将朝廷对扬州城百姓的恩典给贪没了,这样的人不杀,如何震慑百官?杨宪将那人剥皮为囊,悬挂于衙门口警示出入百官,岂不是正和民意?”
“当初咱在军中也严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