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这就很细思极恐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刚才,真是好险啊!  

即使已脱离蛇口,陈锋仍感到心有余悸,真的就差点啊!  

只要森蚺再缠他一分钟,不,半分钟,陈锋肯定憋不住气,到时候必死无疑!  

森蚺蛮横霸道的缠绕之力也让陈锋印象深刻,要不是他昨天在力量上加了一点,他决计撑不到反击森蚺的那一刻,就早就被对方勒得喘不过气了!  

此刻陈锋只感觉骨头都要被森蚺勒散架了,全身上下说不出的疼痛,这是强力压迫下的正常反应。  

“啐!”  

陈锋吐了口口水,连带着刚才咬下来的森蚺肉一同吐了出来。  

“今日之耻,来日必报!”  

他站在树上暗暗发誓,锐利的眼神紧紧盯着那条游走的冷血杀手。  

森蚺的脖子上血肉模糊,是陈锋留下来的“杰作”。  

这就是陈锋留下的记号,等自己实力上去了,迟早会把那条下贱的泥鳅碎尸万段!  

后半夜,陈锋在树上毫无睡意,就这么静静趴着,看着天色越来越亮…  

“我还是小看了这片雨林的凶险,自以为睡在树上便可高枕无忧,殊不知一些凶兽饿红了眼,连自己的同类都吃,又怎么不敢对我动手呢?”  

归根结底,还是小觑了天下英雄啊!  

能在热带雨林存活下来的动物,又有哪个是善茬呢?  

清晨,第一缕金灿灿的阳光洒下,将绿油油的亚马逊雨林照射的晶莹剔透,看上去美丽极了。  

然而在这美丽之下,却又暗流涌动。猎杀与被猎杀的血腥游戏无时无刻不在其中上演…  

陈锋在被森蚺袭击之后就没了睡意,整个后半夜都在思索。  

被森蚺袭击,固然有自己不谨慎的过错,但真全是自己的错吗?  

未必!  

淋了一下午的雨,陈锋是又难受又累,连带着敏锐的感知能力都下降了不少,再加上困得要死,自然就睡得比较沉。  

陈锋虽然是一只健壮的美洲虎,但就算他再健壮,也有累的时候,也需要休息,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百分百的警惕!  

然而丛林法则向来无情,只在乎结果并不在乎过程和理由!  

陈锋知道虽然这些理由都很有道理,但是并没有任何用,如果解决不了问题,那这些理由就都是屁话,都是借口!  

不过陈锋已经找到了应对之策,只要找个洞穴,那无论是躲雨避风,还是作为安全的休息地都可以。  

无论是山洞还是地洞,陈锋都可以接受!  

下了树后,陈锋混发现昨天吃剩下的半只野猪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骨头渣都不剩!  

陈锋不由得大感懊恼,他这么会过日子的人,竟然忘了这茬!  

虽然野猪肉并不好吃,可是浪费可耻啊!  

这就很细思极恐了!  

能悄无声息把那么大的野猪神不知鬼不觉偷走,只有大型野兽才能做到。  

而且蛇类动物是不会吃死物的,因为它们的视力很差,平时就靠热成像和气味探索方向,并且以热成像为主!  

所以一旦猎物没了温度,蛇类动物就会对它们不屑一顾!  

也就是说,在森蚺来之前,就有个大家伙光顾过程所在的树下了,而陈锋却对此一无所知!  

陈锋顿时觉得自己被森蚺偷袭一点都不冤枉,警惕性太弱了!  

事实上,为什么美洲虎胆敢大摇大摆在树上睡觉?除了有强大的身体素质为倚仗,更多的则是靠源于基因深处的警觉!  

美洲虎睡觉从来都不会睡得太死,所以哪怕有什么动物要偷袭它,它都能瞬间清醒过来迎接战斗。  

但是陈锋做不到啊!  

或者说,短时间内肯定做不到。  

他二十几年的生活习惯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天之内改变呢?  

这年头,哪怕是农村,秩序都越来越好了,又有谁会闲得没事干,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呢?  

陈锋觉得硬要把习惯改成和美洲虎一样,也不是不可以,人的适应能力其实是很强的。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服从于美洲虎的生存习惯呢?  

就像一个人明明掌握着烤肉的技巧,又为什么硬要学习原始人茹毛饮血?  

这不是越活越回去了吗?  

不过想起烤肉,陈锋的口水又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他认为找一个山洞住一住,不比养成警惕习惯要舒服而且安全得多?  

更何况警惕心只是保证你能发现威胁而已,并不代表可以避开威胁!  

很多时候,美洲虎都是要和对面干一架才成!  

所以陈锋认为有优势就要利用起来呀,他最大的优势不就是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吗?  

不过空想再多都是无用功,当务之急就是要找个山洞出来!  

虽说记忆中的亚马逊雨林以平原和盆地为主,但里面也有不少山脉和丘陵地带…  

山巍峨不巍峨,有没有逼格啥的陈锋并不在意,他只求实用即可。  

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先是爬上附近最高的大树远眺一番,确定山的位置之后才开始行动。  

这就是人类智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办一件事,效率会极高!  

所以人类才能以孱弱之躯,战胜无数猛兽,成为地球的主宰…  

穿梭在雨林中,陈锋算是亲身体验了一回啥叫视差效应——看着很近,可屁颠屁颠跑了大半天了,还是很远!  

他又爬到树上看了下,除了山的轮廓比早上看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