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章 皇帝的反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八百一十章皇帝的反应第八百一十章皇帝的反应楼缓,虚弱的走在戈壁上。  

血遁大法能瞬间提升人的修为,但却会给人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如今,楼缓想要走出西域,却是千难万难。  

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就在楼缓晕到在戈壁上时,却是碰上了一个人。  

“兄台醒醒!”  

来人喂了一些水给楼缓,总算是将他的命给吊住了。  

楼缓慢慢睁开眼,入目是一位正气凛然的中年人,整个人略微偏瘦,有着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兄台可是龟兹人?”来人问道。  

现下,整个西域都在捉拿他楼缓,在不明情况下自然不能暴露身份。  

不等楼缓回答,就听来人叹息道:  

“唉,龟兹已然灭国,都是被昆仑派所害。”  

楼缓眼中一亮,听来人话中的意思,好像与昆仑派有过节?  

“在下确实是被昆仑派所害,还被那向天笑打成了重伤。”楼缓慢声道。  

来人眼中一亮,脸上似有了然的表情。  

看来这位一脸正气的中年人,救助楼缓并非是偶然。  

“兄台勿须担心,那向天笑已带人回去了昆仑,我观兄台伤势颇重,不如由在下护送兄台。”不知道的人,还以来路遇侠客。  

楼缓别无他法,点点头,言道:  

“麻烦恩人了,事后楼某必有重谢。”  

来人微笑着,心里却是在想:‘姓楼,果然是他。’  

(此人是谁?从106章起详细读的朋友肯定知道。)  

小玉关大捷!  

败退柔然三十万大军。  

西域都护府大捷!  

西域各国臣伏,上表进贡。  

两起喜讯如长了翅膀一般传遍武朝大江南北。  

百姓闻之,欢心鼓舞,没有什么能比扬威域外更让百姓兴奋的了。  

整个武朝全境如同过节一般。  

无论贫富,相见皆是道贺。  

酒肆茶楼,谈论的尽是大捷!  

文人骚客更是吟诗作赋,以舒胸中畅快。  

作为两次大捷的主要功臣,昆仑派的名声更是扶摇直上。  

原本按江湖规矩,昆仑派只是超一流门派,但武朝百姓不懂这些。  

在百姓看来,武朝江湖门派何止万千,而真正能做到扬威域外的,却是绝无仅有。  

再加上一众说书人,为了情节需要。  

昆仑派摇身一变,就成了老百姓口中的武林第一派!  

而各地官府更是接到百姓上书,皆言表彰两捷大功之人,说白了就是要朝廷表彰昆仑派。  

各地父母官接此上书,顿时坐蜡。  

原因很简单,两次大捷传出已经许多日子,朝廷不可能不知道消息。  

但朝廷却是没有半分表态,这就让一众地方官员琢磨了。  

历朝历代,有三患。  

一为民患,即民生、灾害、社会矛盾。  

二为兵患,即边关蛮夷,域外之国。  

三为武患,即是江湖武人,门派帮会。  

昆仑派肯定属于武患,经此一事,名声大振,朝廷有所顾虑也是理所应当。  

能为官一方的,都是聪明人,不聪明的都死在半路上了。  

若是换了平时,大可将百姓上书扣下,现在武朝全境都在为昆仑派表功,在此种种氛围下,没有一人胆敢违逆民意。  

于是乎,聪明的地方官,就想了一个办法,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妙笔生花。  

文字的艺术是强大的。  

地方官上表朝廷的文书中,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一种格式。  

先是把此番两次胜利大吹特吹。  

什么皇恩浩荡,陛下慈孝,先皇保佑什么的,反正能跟皇室沾边的,都是写了进去。  

跟着,就是说朝廷施政有功,各地长官执行得力,综合下来,才有此番大胜,主最要还是皇帝英明神武。  

然后,就是百姓如何高兴、如何拥戴,治下如何国泰民安。  

最后,再轻描淡写的提一下昆仑派,便算是齐活。  

(本来是写了一篇奏章的,骈四俪六,个人十分满意,写好后才发现,估计读者看不懂的居多,只能忍痛删了。)  

朝廷接到上表后,也是有回文。  

先就是表彰各地方官员治理有方,民风仁爱。  

又让各官员号召武林人士学习榜样,忠君爱国,多多报效朝廷,感沐皇恩。  

通篇下来,昆仑派三字一个未见,最多就是以西平州武林大派带过。  

皇城内。  

姬野心情很好,当皇帝当久了,烦心事太多,难得有如此开心的时候。  

皇帝开心,下面当奴才的也好过。  

至于皇帝为什么开心,天子没讲,奴才更不可能去问。  

不过,但凡有点脑子的都能猜到,必然是最近发生的两次大捷!  

“皇下如此高兴,不知可否让老奴也沾点喜气”刘谨跪在地上扯着鸭公嗓子说道。  

轻踹了刘谨一脚,皇帝笑骂道:  

“你个老东西,难到不知朕为何高兴?还不快起来。”  

虽是受了一脚,却是皇帝亲昵的表现,刘谨从地上爬起,端了茶给皇帝,轻声道:  

“那皇上为何…”  

皇帝微微一笑,回应道:  

“你是指各地官员的上书与回复吧?”  

刘谨闭口拜倒。  

“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皇帝轻声叹道,跟着却是撇了撇嘴,又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