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巨型云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贾诩提醒道:“不过路上要多加小心,我想既然盖勋敢把这些城池让出来,一来他相信主公不会伤害无辜的百姓,另外大概也想让我们分兵驻守,进一步分散力量。还有一点,这么轻易的就得到几座城池,难免会军心懈怠,一旦盖勋的人马在半路设伏,我们很容易疏于防范。”  

杨凡吸取了上次伏击的教训,让太史慈在前面开路。  

接下来,路上出奇的顺利,竟然连贾诩都“看走了眼”,队伍一直来到长安城外,一个敌兵都没有看到。  

长安城池高深,气势恢宏,虽然略显破旧,但依然巍峨挺拔,像个高达雄壮的巨人一样,令人望而生畏。  

城墙上旗帆招展,甲士林立,密密麻麻站满了人,都是气势赳赳的青年壮卒,一股冲天的杀气弥漫在城楼上。  

守军杀气腾腾,严阵以待,很明显他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  

杨凡骑在马上,久久的打量着长安城,心里暗暗叫苦。  

对于攻破长安城,他很有信心,但是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长安城不同别的城池,这是秦朝的帝都,也是高祖刘邦崛起的的地方,久经修缮,哪怕城里面破旧不堪,但是这高大巍峨的城墙,就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让人心生无力。  

一旦打起来,强攻硬取的话,那伤亡必然小不了。  

“怎么办?”  

杨凡一筹莫展,如果能有别的捷径,他实在不愿意直接攻城。  

贾诩劝道:“主公可先命人安营扎寨,让将士们休整一下,再从长计议。”  

杨凡摆了摆手,对太史慈等人吩咐道:“马上扎营。”  

众人依令而行,等扎下大营之后,贾诩才对杨凡说:“主公!很显然,盖勋要拒城死守,或许换了我也会这么做,想拿下长安城可没那么简单。”  

杨凡点点头,“是啊,这长安城跟洛阳差不多,盖勋还没选了一个好地方。”  

把郡内所有的将士都集中在长安,仗着坚城死守,确实让他感到非常棘手。  

盖勋和李蒙不一样,李蒙是草包一个,即便把兵力集中在一起,杨凡也不放在眼里。  

何况李蒙的将士对他也不怎么忠心,但是盖勋却截然不同。  

他公正廉明,不仅深得百姓拥戴,也善待部卒,将士们愿意为他卖命,这样的对手,绝对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主公!不如…”贾诩眯起眼睛,往左右看了看。  

见杨凡身边站的他的亲卫,这才压低了声音说:“主公!其实想攻破长安,说难也难,说容易也非常容易。”  

“文和!你就不要跟我卖关子了,有话直说。”  

“主公可还记得当日是如何夺取函谷关的吗?”  

一句话提醒梦中人,杨凡眼睛骤然一亮。  

“你是说巨型云梯?”  

贾诩点点头,“这里是关中,四周都是主公的领地,身边也都是主公的士兵,应该不会轻易泄密,所以为了避免死伤过大,巨型云梯臣觉得不妨一用。”  

杨凡想了想,点点头,采纳了贾诩的建议。  

为了让长安守军放松警惕,杨凡故意摆出一副围城的架势,只围不攻,好像是要跟盖勋打持久战,看谁耗过谁。  

而暗中,他则把打造巨型云梯的任务交给了太史慈,让他带领工兵进入附近的深山中,神不知鬼不觉的偷偷打造十架巨型云梯。  

当初在函谷关,只用了一架巨型云梯,杨凡的伤亡也不小,因为函谷关地方狭小,最多只能容纳一个巨型云梯,但长安则不然,再多的巨型云梯也没有关系。  

之所以打造十架,杨凡就是想尽快的攻破长安。  

一连五六天,杨凡都按兵不动,守军也有恃无恐,双方极为默契的保持僵持状态。  

七天后,太史慈派人来见杨凡,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杨凡兴奋的拍手道:“那好,今夜三更准时动手,争取一夜之间拿下长安。”  

入夜之后,夜幕很快就附近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下面,等天黑之后,太史慈悄悄的带人把巨型云梯往这边移动,速度并不快,反正有的是时间。  

连续数日,杨凡都没有攻城,守军多少有些松懈,夜里交班换岗之后,不少人都回去歇息去了。  

守军有的依靠在城墙上,闭眼打着瞌睡,有的蹲在垛口下面闲聊,很少有人瞪大眼睛注视城外。  

“听说那杨凡很厉害,连董卓都不是他的对手,结果呢?领兵来了好几天了,吓得都不敢攻城。”  

“也不撒泡尿看看,他的对手是谁?我们大人可不简单,杨凡简直是做梦,我看那,用不了多久,他就会乖乖的退兵。”  

“是啊,就算他攻城,我们也会打的他一败涂地。”  

嚓嚓!  

在夜幕的掩护下,一个个庞然大物,同时向东西南北四面城墙靠近。  

一开始,声音非常小,几乎被夜里的风沙声所掩盖。  

到距离城墙还有百十步,东面的城墙上有人觉察到了不对劲,猛的叫了起来,“你们听,有声音。”  

好几个守军凑了过来,探头往城外观看,“我觉得那边好像有东西在靠近。”  

距离越近,看的越清楚。  

既然被敌人发现了,周仓一摆手,干脆大声催促“快点,兄弟们加把劲!”  

当敌人发现巨型云梯后,跟函谷关的情形惊人的一致,一时间所有的守军的愣住了。  

他们惊讶的瞪大眼睛,疑惑的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