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劝降张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一日,张燕正在院子里练习枪法,一杆长枪使得霍霍生风,呼呼带响,他身形闪转,动作异常矫健,飞燕之名,名副其实。  

忽然,于毒从外面走来,脸上难掩兴奋的喜色。  

等张燕一套枪法练完,于毒紧走几步来到张燕近前,“渠帅!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何事?”  

“董卓已经离开了虎牢关,被盟军放走了,这会关东诸侯也相继离开了。”  

“竟然会是这样的结果?”张燕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有些意外。  

“渠帅!这一次关东诸侯和董卓可以说是两败俱伤,西凉兵现在连老家都回不去了。关东诸侯也没有了继续拼杀的兴趣,据说是他们忌惮董卓手里的天子和百官,才放了董卓一马。”  

“嗯。”张燕轻轻点点头,不解的问道:“你刚才说有好消息,何喜之有?”  

于毒眯着眼睛笑了,像只狡猾的狐狸,“渠帅!关东诸侯各自退去,杨凡也是伤筋动骨,元气大伤,现在洛阳已经成了无主之地,不如我们趁机挥兵出击,抢占洛阳,日后渠帅可以此为根基,南下中原,定鼎天下!”  

张燕沉思了一会,不放心的问道:“难道洛阳现在一个守兵都没有?”  

于毒不屑的说:“也不是,探马传来消息,杨凡在洛阳和虎牢关还留了一些人,不过他那点残兵败将,哪里是我们的对手。渠帅拥兵百万,放眼天下,何人能是对手?”  

张燕的确动了心,马上下令,“把眭固他们找来,我要跟大伙商议一下。”  

于毒提醒道:“渠帅!这件事必须尽快下决定,迟则生变。”  

张燕点点头,“我明白。”  

杨凡、关东诸侯、董卓经此一战,都元气大伤,这对张燕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杨凡堵在广成关的北门,虽然没有攻城,但董卓心里依然惴惴不安,下面的兵将到现在为止还饿着肚子,无不怨声载道,那些官员和家眷也大都没有进食,董卓哪里有心思继续跟“杨凡”在这里耗。  

跟李儒商议了一下,李儒建议董卓留一部分人守住广成关,其他人连夜开拔,前往梁县,先解决大伙的吃饭问题。  

这些西凉兵本就野性难驯,现在董卓害的他们背井离乡前往南阳,大伙心里本来就不情愿,如果连饭都吃不上,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会不会突然兵变,一旦发生叛乱,后果不堪设想。  

董卓把张济找来,给他留了两千名将士,为了保证这些人的饮食,董卓还忍痛给他们留了上百匹军马,然后董卓率领其他人立刻离开了广成关。  

杨凡等了一会,听到对面有杂乱的声音传来,顿时引起了警觉。  

西凉兵现在军纪散漫不整,加上队伍里还夹杂了许多官员和家眷,人喊马叫,大人闹,孩子哭,响动传出很远,杨凡听的清清楚楚。  

不多时,关墙上出现了一个人,年过五旬,脸盘狭长,眼窝深陷,鼻头高耸尖锐,颇有羌人风范,这个人面带几分忠厚,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贾诩从旁提醒道:“主公!他就是张绣的叔父张济。”  

“哦?是吗?”  

杨凡欣喜若狂,冲关墙上高喊:“敢问上面那位可是张济将军?”  

张济听到喊声,往下面看了一眼,不解的问:“你认识我?”  

杨凡点点头,“你稍等片刻。”  

杨凡命人找来纸笔,匆匆写了几句话,然后把信用箭射到了关墙上。  

有西凉兵把信交给张济,张济打开匆匆看了几眼,表情骤然一变。  

信中所言:在下就是杨凡,你侄子张绣并没有死在函谷关,他已经弃暗投明归降了我。现在董卓大势已去,将军何必为他卖命。若能打开城门,于国于民这都是大功一件,我不仅不会亏待将军,也能让你叔侄早日团聚。  

张济瞪大眼睛,脸上露出震惊的表情,侄儿还活着?这简直出乎他的意料。  

张济大声问道:“你说的可是真的?”  

“千真万确,若将军不信,我马上派人把他请来。”  

张济想了想,冲身边的将士吩咐道:“传我命令,马上打开城门。”  

“将军?这?”大伙都感到不理解。  

张济把脸往下一沉,“这是我的命令,尔等放心,我保证没人难为你们。”  

这些士兵都是张济的部下,对他的话没人质疑,很快,嘎吱吱一声,城门打开了。  

董卓前脚刚走,他做梦也没想到,杨凡竟然顺利的通过了广成关。  

杨凡先让周仓继续带人追击,自己留了下来,跟张济聊了一阵,听说侄儿在函谷关,张济当即决定赶过去跟张绣汇合。  

杨凡当即应允,不仅如此,还允许张济带着这些西凉兵一同离开。  

张济非常感动,深深的被杨凡的魄力所折服。  

刘循留了一千多人镇守广成关,然后继续加紧赶路。  

要前往梁县,必须先通过汝水,董卓的人马刚抵达汝水北岸不久,正在打造木筏,周仓便带人追了上来。  

西凉兵顿时一阵大乱,周仓手里挥舞着大刀,催马猛冲,杀的狂性大发,嗷嗷直叫,后面的黄巾兵手里挥舞着五花八门的兵器,也都跟发疯的狼群一样。  

董卓震惊无比,不敢置信的说道:“他们怎么这么快就追上来了?”  

李儒一跺脚,无奈的说道:“主公!这还用问吗?一定是张济投降了贼人,擅自打开了城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