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人间至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把放在清水里已经养了大半天的大闸蟹捞出来,解开草绳,用刷子将蟹壳、蟹脚在水龙头底下逐个刷洗干净。  

“四眼”做螃蟹的方法特别。他是先做的调蘸料,在香醋中加入白糖和姜丝姜末调和而成。  

他的解释,说是螃蟹寒性太重,生姜恰好是驱寒的,所以姜的味道一定要泡出来,让姜的味道充分溶解到醋的里面,这样一来就不怕螃蟹的寒性太重而伤身了。  

蒸锅中放入凉水和姜片,只加一点盐,其他一概不用。水烧开后再放上螃蟹开蒸。  

大概十五分钟,蟹壳已变红。起锅,蒸好的螃蟹热腾腾冒着香气。  

“四眼”边说道:“蒸螃蟹的时间,中秋前十分钟,中秋后十二至十五分钟。关键点要记住,时间到勿要关火焖,一定要马上把蒸好的螃蟹盛出来。”  

螃蟹太多,取出后分成两份装入两只盘中。一盘给大人,一盘留自己和小毛、小花,还有堂哥堂妹一起食用。  

小毛挑选了一只母蟹。他先揭开橙红色的蟹壳,鲜美肥嫩满满的蟹膏、蟹黄显露出来,让人食欲大增。  

小花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小毛再将蟹身扳开一分为二,除去蟹身上的蟹脚、蟹螯,还有胃瓤。这样刚刚好,既不至于烫嘴,还能保持着螃蟹的温热。  

他笑了笑,把处理好的蟹块递给小花,说道:“吃螃蟹要趁热吃,冷了就有腥味了。”  

小花早已按耐不住,口水都快要流出来。她对着小毛甜甜一笑,低下头就大啃大嚼起来。  

一旁的堂妹见状,呵呵一笑对各个说道:“阿哥,我也要剥好了的螃蟹。”  

堂哥正在吃吃的津津有味,打开来蟹壳后那筷子使劲往里面钻,把里面的蟹黄一点点地掏出来,在调料里蘸蘸然后放进去嘴里。  

两手都不得空闲,堂哥笑了笑,说道:“小花是还小,自己剥不来才让小毛帮忙的。一只螃蟹而已,阿妹你就自己剥自己吃好了。”  

堂妹看看小花,嘴里说道:“还是小毛好。小毛你也给我剥一只呗。”  

小毛笑道:“可以是可以。但是我优一个一个条件,蟹钳和蟹腿要留给我,可以吧?”  

每年秋风起时,就开始进入吃螃蟹的最佳季节。螃蟹是每个金秋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而其中的大闸蟹更是蟹中精品。有一种说法,“河蟹上席百味淡”。  

常言道:九月圆脐十月尖,持蟹赏菊菊花天。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九月的雌蟹黄满丰腴,体内的蟹黄最为饱满;十月的雄蟹黄白鲜肥,此时蟹膏最肥美。  

螃蟹通常都是蒸着吃。蒸螃蟹还是有些窍门,先将蒸锅内的水烧开,再将捆扎好的螃蟹身子朝上,背朝下,这是为了不让蟹黄膏漫出来。  

火候的掌握也很重要,时间蒸短了蟹黄膏未凝固;时间蒸长了,蟹肉变硬,不柔嫩,吃起来反而就没有甜美之感。蒸蟹过程中不要开盖,以免影响蟹肉的口味。  

小花虽然知道螃蟹的吃法,但还是很不得要领,基本上是连肉带壳乱嚼一气,甚至连些许的蟹须,蟹身上的胃瓤也一并吃入嘴中。  

堂哥开玩笑说:“小花,你这样饕餮的吃法简直就是暴殄天物。螃蟹的味道有没有吃出来?”  

这时候小花刚好不小心被扎破了嘴唇,痛不堪言。她“嘶嘶”地张开嘴,只见里面满口的壳渣塞满了牙缝。  

小毛连忙递给她一杯白开水让她簌簌口,说道:“螃蟹全身都是硬壳,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还要有耐心,不能着急,晓得伐?”  

小花簌口后,感觉好受了一些。她看看小毛,又开始吃起来。  

堂妹笑道:“螃蟹壳是好硬。我听说苏州人吃螃蟹结棍的,工具就有八八六十四件之多。”  

“四眼”笑道:“现在商店里面还真有吃螃蟹的工具。物件小巧,勾掏敲夹各有所用,吃起螃蟹来不仅方便食用,还不损蟹壳。”  

堂妹吐出来嘴里的残渣,问:“传言说有高人吃完螃蟹后,其壳还可以拼出一只整蟹来。真的假的?”  

“四眼”说道:“真的。我还听说现在有常吃螃蟹者,只凭十个指头和一口利齿,也能依次而行吃出一副螃蟹的空壳来的。”  

堂哥想了想,说道:“我和你们讲几首和吃螃蟹有关的古诗和轶闻趣事吧。”  

几个小孩鼓掌欢迎。  

“第一首是李白的: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第二首是皮日休的。他吃了螃蟹,还将它刻画得入骨三分: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堂哥说道:“曹雪芹老先生也忍不住在《红楼梦》里,借贾宝玉之名写过一首诗: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堂妹说:“不要说是曹雪芹了,就连国学大师章太炎老先生的夫人汤国梨女士,也捧过吃螃蟹场的哩。她的诗:不是阳澄蟹味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话说回来,苏州阳澄湖的大闸蟹确实是一等一好吃的。”四眼”哈哈一笑,说道,“不过吃蟹必喝酒,要是再弄上一壶老酒,我们就更适意了。”  

“想得美。你才读初中就想着喝老酒了?”  

堂妹笑了笑,说道:“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徐似道的那句‘不到庐山辜负目,不吃螃蟹辜负腹’,这简直就是吃货们的宣言嘛!”  

在小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