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金兵撤军(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带来的万斤,庞大的军营占地数里,自然用到的少不了。但看来效果不错,只不过消耗了和帐篷,就让金国损失惨重,这才是战争的取胜之道,在谋而不在力。  

“回去吧。”张宇拍马回去,此时的军营已经退后二十里。  

次日天蒙蒙亮,完颜达清点损失。  

夜去偷袭的七万骑兵,竟然只回来三万。  

自然,不可能有四万人的损失,但据其他回来的士兵说,很多士兵逃离后,竟然结伴绕道北去,当了逃兵!  

看来,是被火炮炸蒙圈了,吓的不敢当兵,宁愿做逃兵。  

完颜达气得砸碎了军帐桌椅,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将消息报给完颜青。  

完颜青得到消息后,久久不语。  

他手中还有十万大军,完颜达只剩下十二万大军。  

原本三十万大军浩荡南下,想着瓜分大周,还没有一段成果,竟然损失了这么多人。虽然通道到中午时分就能清开,但还有南下的必要吗?大周的援军也改到了,人数不占优势,更何况大周还有神兵利器,如何抵挡?  

难道要撤兵?  

此念头一出,就在完颜青脑海挥之不去。  

临近傍晚,毛云凤的援兵赶来。  

至此,将近二十万大军抵抗金国,单凭人数就不落下风。  

当毛云凤得知,他们十一万人不仅挡住了金国南下,还打得金国措手不及,损失惨重,毛云凤都忍不住地称赞潘伟明和岳英。  

至于武曌所下圣旨,关于对潘伟明的处理,被张宇拦住了。  

换做其他人,毛云凤一脚踢过去了,你敢私藏圣旨?但是张宇就能拦。所以他爽快地将圣旨交给张宇处理。  

潘伟明本以为,自己会被革职查办,等到了京城再对自己论功行赏,才能抱住周全。但没想到张宇竟有这么大的本事,直接拦下圣旨。  

他一脸懵圈,一旁的岳英也是如此。  

自家的姑爷,是不是胆子太大了。  

他张张嘴,也不敢多问。  

就在这几人商议军情,看如何消灭金国敌人时,前方斥候突然来报,阻挡的通道被清理,北侧的完颜达率兵北上,和完颜青汇合后,竟然北撤五十里。  

此举,让在场众人纳闷。  

“怎么撤了?把山口位置拱手想让!他们再想夺下来是不可能的。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援军到了吗?”潘伟明纳闷道。  

张宇和岳英对视一眼,他两人笑了。  

“看来金国要撤兵了。”岳英道。  

张宇点点头,道:“这个完颜青果然不是小角色,他会审时度势,知道南侵之事无果,再继续也是徒劳,反而会损失惨重。所以他打算撤兵。但撤兵需要国主同意,相信他已经派人火速回金国。”  

“那我们怎么办?一路追杀,杀到金国领土吗?”潘伟明问道。  

张宇和岳英看向毛云凤,他是统帅大将军,自然要问他。  

毛云凤沉吟,随后问到张宇,“你有什么建议?”  

张宇想了想,道:“以我的推算,完颜青撤兵返回金国,金国国主就会派使臣来周议和。他不议和不行,见识了火炮的强大,他们再也不敢进犯大周!自然议和就得摆上台面。凭金国国主的韬光养晦,这次不管大周提出什么索求,他都会做到议和。这是第一步。议和,大周就不能对他下手,他就能派人弄明白火炮的原理,一旦弄明白,他们就有对抗大周的本钱,等待着将来再次南侵。另外,我想金国还会对突厥动手。如今突厥部落为了可汗之位,闹得不轻。正好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顿了顿,他继续道:“战王反叛,虽然被镇压了,但京城的风气还没转正,大周还需要修养一下,不太适合继续和金国开战。现在的大周完全不怕金国,是他们怕我们,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追击,派兵驻扎边境,威慑金国。等陛下收拾好内政,大周上下统一,国力更加强盛,铸造了更多火炮时,那时才是我们金国的时刻。大将军,你觉得呢?”  

毛云凤点点头,道:“我也是这样想的,那接下来就看金国的举动。如果他撤兵,我们就北上追到边境驻守。如果他还要战,那我们就奉陪到底,让这些可恶的胡人死在大周的土地里。”  

“是!”众将领齐声应道。  

果不其然,后撤的金国在三天后,整军撤退。  

大周军队开拔追击,直接追到边境线,才停下脚步,并未进犯金国国土。  

随后,毛云凤给朝廷送去奏折。  

武曌下旨,命岳英为镇北大将军,领兵二十万,驻扎边境,防止金国再次南侵。至于毛云凤和张宇、武北玄回京复命。  

而潘伟明戴罪立功,担任岳英副手。  

至此,张宇告别岳英、潘伟明,和武北玄、毛云凤领兵回京。  

回到京城时,武曌已经怀有身孕七个多月了。  

陛下怀孕的事已经不用遮掩,谁不知道。  

这段时间,也有老迈的大儒询问此事,但都被武曌呵斥回去,李姓皇族自然也心生幽怨,更加觉得皇位无望。有些不开眼的皇族人想联络人生事,被北衙暗卫搜刮情报,武曌直接下令,打入宗人府。  

恭亲王以养病之由,回了金陵。他的三个儿子都得武曌重用,并且从一开始,他就明白这皇位不可能再回到李姓皇族之手了。  

只是没想到,这未来太子的父亲,竟是张宇。  

一想到这里,恭亲王就忍不住的想骂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