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金国南侵(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为帝,光复大齐国。  

李修照坐了皇帝,很显然是傀儡,他尊战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同时下达诏书。  

可惜,玉玺被武曌带走了,只能临时命巧匠雕刻一个类似的,就这样堂而皇之的昭告天下,并且下达军令,命各地折冲府勤王。  

张宇得到消息后,忍不住摇了摇头。  

只要武曌不死,天下就乱不起来。  

战王能拉拢十几个折冲府,组建六万大军反叛,你再让他拉拢,他也没有本事了。其他折冲府都是受十二卫管辖,都是武曌的人,更何况天下兵马还是集中在边关节度使手中。节度使们带兵勤王,就足以带来数十万大军。战王如何反抗?  

折冲府毕竟屯兵较少,起不到什么风浪。  

要不是京城中有奸细反叛,他们连京城都攻陷不了。这次战王能拿下京城,是把谋划几十年的人脉、人力得来的。  

张宇也不急着攻打京城,静静等候。  

三天后,岳英的六万大军来到。  

较近一些的折冲府也收到新皇军令。  

京城发生的大事,早就传遍附近的几十个州。但百姓们并未乱,如今不是乱世,不是说京城失陷,百姓就揭竿而起共同造反的年代,他们吃饱喝足,安居乐业,谁敢造反。相反,他们牵挂京城变故,盼望着早日扫除叛乱。他们是支持女皇武曌的,这是女皇仁政爱民换来的。  

很多折冲府的折冲校尉拿到新皇的调令,嗤笑一声。  

属下问“大人,我们该怎么办?”  

“怎么办?好好戍卫疆土。我们是大周的兵马,又不是大齐。我们真要去了京城勤王,岂不是背叛了大周?”  

“不是说陛下已经…”属下人问道。  

“此话也有道理,万一女皇真的遭遇不测,那这天下还真是大齐国了。”折冲校尉,道“那就领兵二千,咱们去京城看看再说,随机应变吧。”  

“是!”属下人接令。  

很多折冲府都是抱着这个态度,纷纷领兵前往京城。  

至于较远的折冲府,则因为消息传播较慢,还未行动。  

很快,就有折冲校尉领兵靠近京城。  

张宇立即派人截胡,他们七万大军驻扎京城外,又有武曌给毛云凤的书信,并加盖玉玺。说明陛下还在城中躲藏,并无生命危险。很多折冲校尉思索后,加入张宇一方。  

京城中,战王得知此消息,气得暴跳如雷,没想到竟然给张宇做了嫁衣。  

“搜查的怎么样了?”战王问道。  

李云摇摇头,道“还没找到,京城太大了,数万户,武曌想要藏起来,很难寻找。”  

“去找一个长相类似武曌的女人,让她身穿龙袍,吊死在城墙之上,我看看城外的大军,会不会心慌!”战王又出馊主意。  

下午,就有假武曌的尸体挂在城楼上。  

的确有效果,城外大军议论纷纷。  

张宇让岳英安抚士兵,心想战王是狗急跳墙,越来越急躁了,他为了杀武曌,已经成魔。  

其实,杀不杀武曌,他的大业都成不了。  

如今这个天下是太平的,战王是反贼,就算他杀了武曌,那些武曌信任的将军们也会集合,会杀他而不会拥护他,因为那些人是武曌的人,他们怕战王得了天下,就会调头对付他们。所以,战王不是面对的武曌,还有武曌身后的庞大军队。  

他们已经被贴上武曌的标签,就算武曌死了,他们也得拥戴武曌的人做皇帝,从而保全自己,这就是现实。  

所以,张宇没想着强攻,他拖下去,自己的人马会越来越多。  

果不其然,随后几天,越来越多的兵马前来勤王。就算城墙上挂着“武曌的”尸体,他们也不承认大齐和新皇。  

城外人马,已经有十三万。  

张宇五万人驻扎西城,南北两城外驻扎四万,只有东城门没有兵马,摆明着让战王从东城门逃走。因为他不想进攻,万一战王狗急跳墙,以百姓性命抵挡进攻,那就麻烦了。  

战王越来越急躁,眼看着大业已成,却没想到落得这个局面。  

此时,他们才明白。他们不是败给了武曌,而是败给了天下的将领。他们不会容忍敌人做皇帝的。  

“父王,我们该怎么办?”李云问道。  

战王的目光突然望向东北方,幽幽道“时间也差不多了。”  

次日,烽火台突然燃起浓浓狼烟。  

此景,让所有人一愣。  

不久之后,消息传来,金国挥兵五十万,南下进犯大周,势如破竹。  

得知此消息,所有人神情大变。内忧未解决,外患来了。  

战王得知消息后,并不吃惊,因为在他打算进攻京城时,就派人北上去了金国。  

这天下,不容易得到,越太平,越不容到手。  

那么,就让这天下乱,天下大乱。  

如今自己握有京城这个筹码,又和金国有约定,他们南下替他扫除反抗军队,到时候自己坐稳江山,割地给他又有何不可的。  

先拿下天下再说!  

张宇召集所有将领商议大事。  

金国南下,势如破竹,必须迎战。所以,让岳英领兵八万,北上抗敌,同时张宇把火炮营交给了他,同时从公司封死的宝库中,取出了无数火药和炸弹。  

岳英北上迎战,沿路联络其他节度使和折冲府,眼下只能各自为战。  

而张宇留下五万人马,不能久等了,必须解决战王。  

不能让事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