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战王反叛(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无缘无故的失踪,冷幽就派人去安宁县,将张宇的家人都接到了京城,避免受到伤害。张宇感到愧疚,竟把这个事给忘了,如果敌人去安宁县伤害父母,虽然自己留下了大批高手,但万一遇到变故,自己距离太远,鞭长莫及,一旦出事,悔恨晚矣。  

其实张宇和冷幽都不知道的,就在张家人离开安宁县的第三天,战王就派杀手去了安宁县,他的目的就是控制张宇家人,从而要挟勒索。如果不行,直接杀了。  

也就是因为冷幽提前了三天,才避免了家破人亡的祸事发生。  

张宇给冷幽回了信,他们会在雁门关修养几日,然后再回京城。归程会比计划稍晚几天,让士兵们放放松。  

接下来三天,士兵们好好娱乐。  

第四日,张宇和武北玄启程回京。  

而此时的战王,已经和魏忠国领兵五千靠近京城。他们凭借伪造的兵符和调令,加上挑选路程隐晦,并未引起沿路官府的注意,就算发现也以为是正常调动。毕竟折冲府属于十二卫调派,地方官府也管不到。至于伪造兵符和调令,是去京城造反,地方官府更是不敢相信。  

越来越多的折冲府逆贼汇聚,战王的人马越来越多,他这些年积攒的财务和手段、兵马,都彻底暴露出来,汇聚成六万大军。  

此时,他们距离京城只有几十里路程。  

京城的暗探来报,张宇并未回京,还是在雁门关修养几天。  

这恰好给了战王可乘之机。  

自己一旦拿下京城,张宇再回来,也于事无补了。他回不来,火炮营自然也就回不来。那自己的胜算又将大了三分。  

“你杀入突厥王庭很开心吧!等我杀入京城,手刃武曌和你的家人,我看你还能不能笑得出来。”战王忍不住地哈哈大笑。  

这时,他的儿子走来。  

“父王,我现在就去京城,我们的高手已经陆续到达,就等大事开始!”青年说道。  

战王感觉万事俱备,于是道“好!你现在就出发!明天夜里大军开拔,也不能耽误下去了,这里离京城很近,一这么多人聚集这里很容易泄露消息,一旦泄露消息被京城所查,就起不到一举击破的效果了。”  

“是!”青年人退下。  

次日夜晚,过了子夜,大军趁着夜晚开拔,朝着京城杀去。  

骁骑营、虎豹营、熊渠营、羽林营、射声营、佽飞营是十二卫中各挑选精锐驻扎京城外的守备军。虎豹营跟随张宇去了突厥,所以左右骁卫的卫大将军又派遣新的五千士兵驻扎在此。他们护卫中中心的京城,在几里外驻扎。  

射声营五千人,驻守在京城东南侧。  

凌晨时分,天色蒙蒙亮。射声营突然察觉到远处有大军赶来。负责射声营的将军心生疑惑,没听说十二卫换防啊,而且还是这么大的动静,感觉有几万人。  

他立即派探子去调查,探子一去没了踪影。  

等到他反应过来,全营戒备时,战王已经冲杀过来。  

五千人在近六万面前,翻不起任何水花,立即就被无情屠戮。  

但幸好,射声营点燃了警报烽火,其他五营立即反应过来,派出探子去查。与此同时,京城看到烽火,立即封锁城门,城中负责寻访的禁军立即组织戒备。  

很快,战王反叛,杀到城外的消息传遍整个京城,刹那间人心惶惶。  

武曌接到消息时,正在休息。  

听到战王反叛,武曌并不吃惊,她料想过,但没想到战王会如此胆大妄为,直接反叛。  

他立即派冷幽安排,去叫三高官官和六部,以及十二卫大将军。  

与此同时,战王的兵马已经到了京城东门。  

射声营覆灭,其他五营探查消息后,立即汇合,组成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大军,并没有战斗,而是从西城门进城,和城中禁军边防汇合,总人数在三万五千人,再加上守卫皇城的禁军,总人数在四万。  

与此同时,魏启明得知消息后,迅速派人炸毁公司的一切生产设备,并将火药车间炸毁。  

早在之前,他们就预演过这种事,所以行动迅速。  

火药车间的火药、火炮都藏在精铁密室,那扇精铁大门,用火炮都难以轰开,并且还是墨家修建,就算被大军占领,没有钥匙也难以打开。  

所以,魏启明遣散工人,迅速领兵进城。  

他的行动很迅速,他没走多久,战王就派人杀了过来。可惜,他们啥也抢不到,公司的设施全部自毁,像玻璃、纸张、水泥这样的产品留给了他们,但他们也不会要。  

幸好,公司的位置在京城北方,若是在东面和南面,战王肯定第一时间端了这里,那时候就麻烦了。  

搜寻无果,他们只能返回军队,像战王汇报。  

战王大怒,大骂魏启明和张宇狡猾,但也没办法。现在只能把注意力放在京城上面,如何拿下这座坚固城池,才是关键。  

皇宫中,文武大臣分列左右,开始商议大事。  

吵闹声不断,最后武曌一气之下,摔了笔洗。  

“战王杀到门前了,你们还吵!左右卫大将军何在?”武曌问道。  

左右卫大将军毛云凤出列,道“末将在!”  

“朕命你为平乱大将军,如何歼灭反贼,你全权负责!”武曌下令道。  

毛云凤领旨,道“末将遵旨!”  

“现在京城中有多少守军?援军可以能到?反贼有多少人?哪里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