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变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胶西国。  

高苑。  

刘卬在得到消息后大喜,迅速派人去联络自己的几位兄弟。  

并告诉他们自己先派兵前往邯郸,让他们接到消息后立刻来会和。  

淄川王刘贤和胶东王刘雄渠接到消息后就表示马上起兵,济南王刘辟光则表示以他的位置可以先往梁国方向开进,坐等刘濞和刘戊的大军,刘卬也同意了;可是齐国和济北国的消息迟迟没有没有传来。  

齐国。  

临淄。  

王宫。  

齐王刘将闾在大殿内来回走动,他已经接到了刘濞还有刘卬的消息,但是他一想起以前前往长安的时候,薄姬和刘启都待他不薄;再又想到这次并没有削他的地盘;再想到这次还不一定能打过。  

刘濞在邀请令上写的冠冕堂皇,但实则肯定没有这么多大军和钱财,就拿南越王赵佗来说,赵佗会把自己的全部大军都借给你?还给长沙王的那几个王子统率?  

这不明白着自欺欺人吗?  

但现在有些人已经被刘濞开出的条件给蒙蔽了双眼,自己的弟弟刘卬就是如此,他现在只希望自己的其他几个弟弟能够懂事一点。  

很快有老者走了进来,他是齐国的中大夫路邛,也是刘将闾手下的第一智囊。  

“老臣拜见大王。”路邛拱手拜道。  

刘将闾连忙上前扶起:“中大夫快快请起,不知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路邛看着刘将闾拿那期盼的眼神叹气道:“情况不是很好,据老臣现在所得消息,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和济南王已经起兵,济北王那边情况尚且不知。”  

刘将闾一听到这个消息,面色变得苦涩了起来,喃喃道:“怎么办啊,现在,现在本王该怎么办啊!”  

刘将闾哀嚎了一阵后转身忐忑的问向路邛:“中大夫,你说本王现在是不是只有跟着起兵了?”  

路邛一听直接抬手做出嘘声的姿势,像外面看了看,走到刘将闾的身边:“大王,老臣认为此时万万不可起兵,朝廷方面应该已经得到了吴王起兵的消息,很快就会做出应对。”  

刘将闾闻言却道:“那此时不起兵,我们就这样什么都不做吗?”  

路邛沉吟了片刻:“大王,老臣认为可以这样,您带兵守卫临淄,,以防其余藩王发现不对后来攻打您,老臣孤身前往长安向陛下报告。”  

“这样…这样可行吗?”  

“为今之计,我们不能起兵,只有这样了。”  

刘将闾思考了一会儿咬牙道:“好!那本王的命就托付给中大夫了,快去快回啊!”  

路邛当即后退一步道:“诺!老臣这就出发。”  

前元三年。  

正月十七。  

长安城。  

城门口的侍卫都有些提不起精神。  

刚过完年不久,大家都还没有从那种合家欢乐的氛围中出来。  

“啊老王啊,这过年几天回去玩的如何。”门口的士兵开始拉起了家常。  

“还行吧,不过家里那位管的严,没怎么让出去!”被称作老王的士兵回答道。  

“那你这可不行啊,家里的大权!你得掌握在自己手里!”旁边另一位士兵说道。  

“哈哈哈!”  

门口响起一片欢乐的笑声。  

城门上一个穿着甲胄的申屠去病向下吼道:“都在干嘛呢!不好好在岗!”  

申屠去病现在为清明门的北军都尉,这也是刘启后面提拔的。  

下面听见了声音的士兵们都赶紧站好。  

这时申屠去病才将头收了回来。  

突然角楼上的喊道:“大人,荥阳方向有传令兵。”  

申屠去病听着迅速爬了,看着上去一人两骑,的确是传令兵。  

在脑海中迅速过了一边,荥阳,再一联想到最近的事。  

申屠去病连忙跑下城楼。  

那传令兵靠近后,手中举着一卷帛书大喊道:“荥阳八百里加急!”  

陈府书房。  

陈安穿着一身五官中郎将的朝服坐在褥垫上。  

自从那日淮阳王宫正殿受天雷轰顶失火后,这几日他一起床就是这副装束。  

他面前的地上摊放着一副大汉疆域的地图。  

此时他正拿着笔在上面圈圈点点。  

陈安很清楚,不出意外的话,吴王以及起兵了,只是密报还没有送到长安。  

陈恢这时径直走了进来。  

“你这几日都穿着这身朝服,是准备随时等着陛下召见吗?”  

陈安微微抬了下脑袋。  

“不错,吴王那边估计已经起兵,楚王估计也不甘寂寞,也会起兵,所以陛下随时有可能召集我们议事。”  

陈恢听着瞳孔一缩。  

蹲下说道。  

“此事你怎么这么清楚!还有这话在外面可不能乱说。  

声音低沉而急促,仿佛怕外人给听见。  

陈安却毫不在意的道:“吴王要反的事估计全长安的人都知道了。”  

“我知道,但是只要他一人不反,我们就不能在外面乱说!”陈恢低声斥责道。  

陈安这时将目光从地图上收了回来,看着陈恢说道:“大哥,前几日淮阳王宫那场火,吴王就已经起兵了,他不会错过上天赐给他的理由。”  

陈恢有些听不懂,疑惑道:“什么理由?”  

陈安贴近身子幽幽的道:“天子无德,受奸佞所蒙蔽,上天特以天雷警示!”  

陈恢听完立马一把扑上前将陈安德嘴给捂住,惊惧的颤声道:“你家伙可能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