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功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广宁镇总兵刘渠身负重伤,被家丁抢了回来,现在正在紧急的救治之中,不过只怕是凶多吉少了。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而援辽军总兵祁秉忠“扶病,而战”,身中二刀三矢,被家丁救起,扶上马,破重围,行至途中,伤重而死。  

援辽军副总兵麻承宗失踪,如今下落不明。  

镇武堡副将刘征,游击李茂春、张明先等相继战死。  

明援兵三万余人,在沙岭几乎是全军覆没,成功逃回来的只不过是区区三千多人。  

中上级军官几乎被荡之一空。  

整个广宁镇目前只剩下副总兵罗一贯,还有一个副总兵毛文龙则远在皮岛,再往下的就是副将黑云鹤,而赵烈这个区区千总竟然在尚存的广宁军官之中排在前二十了。  

可见此战的损失之大。  

然而,这已经算是十分只好的事情了,历史上广宁之战的惨剧远比现在要强烈太多。  

由于孙得功的出卖,后金军除了在西平堡死了些人之外,几乎是兵不血刃拿下了广宁。  

而逃难而出的广宁百姓足有数十万,并且来到了山海关竟然还不被接纳,只到熊廷弼赶到,按剑叱关吏开门,这才让众人入关。当时正是隆冬时节,数十万辽西难民,“携妻抱子,露宿霜眠,朝乏炊烟,暮无野火,前虞溃兵之劫掠,后忧塞虏之抢夺,啼哭之声,震动天地,死伤惨重。  

而熊廷弼、王化贞等也先后进关。  

惟有广宁知府高邦佐独赴松山,长叹道“不能存广宁,何颜入关!”以身报国,自缢而死。  

后金占领广宁后,休整十天,准备向山海关进军。后金大军途经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等镇堡,行至中左所,沿途百余里,满目荒凉,人烟断绝,几无所得,便返回锦州。  

这时广宁西屯的义州,地处冲要,尚在坚守。  

努尔哈赤派二子代善、八子皇太极领兵攻打义州。  

义州守将不听招抚,闭门拒降。  

代善与皇太极兄弟下令攻城,经过八个多小时的激战,城被攻破,斩首三千级。义州是广宁失陷后整个辽西唯一抵抗的城堡。  

后金占领广宁,并连陷义州等四十余城堡,将广宁等地数百万饷银、粮食、军器、火药、马牛、布帛等运回辽阳,并把辽河以西的人民驱赶到河东。  

以右屯卫为例,被驱赶的人口有一万七千多人,被掠走的牲畜为六千多头,被运走的粮食有五十多万石。  

二月,后金军放火烧毁广宁城。撤离广宁、义州等城,返回辽阳。  

广宁之役,明朝从全国调募数以十万计的兵员,或成为鬼魂,或沦为溃兵投入数以百万计的财富,尽入后金之手!  

后金获得大量粮食人口、牲畜、金银、物品等,进一步充实了其军事与经济的实力。后金攻占广宁,进入辽西,威胁关门。明朝遭广宁之败,关外局势,更趋恶化,形势岌岌可危。  

而熊廷弼以“失陷广宁罪”遭处死弃市,传首九边。魏忠贤虽对王化贞百般袒护,但由于罪行确凿,迟至崇祯五年也一样被处死。  

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远远要比历史上好了太多,不但广宁的大部分财产保住的,而且击伤了莽古尔泰,击败了代善,阵斩了黄台吉,老奴也被打得生死未卜,至于岳托、硕托这些小儿辈更是不计其数。  

完全可以说后金所蒙受的损失十分巨大,尤其是死了黄台吉,基本上也就杜绝了对方更加强大的可能。  

而明军这边也保住了广宁,虽然本部援军丧失殆尽,但好歹还是留下了一些火种,百姓也算是太平。  

有了这样的形势,赵烈坚信可以做到更好。  

如果刘渠能够活下来那就更好了,虽然这厮最终并没能下狠心对付孙得功,但总体表现还算是不错的,而且在王化贞面前也比罗一贯相对而言要强上一些,这对接下来的武将生存环境有所帮助。  

但依旧没有让赵烈如愿,很快,刘渠没能缓得过来,还是英勇殉国了,这让赵烈更是感慨,在大明朝活着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  

以后的盟军可一定要找好,千万不能出现鲍承先与孙得功这样的混账,要不然,这三万广宁军本部是不会有如此不幸的。  

逝者已矣,赵烈也没什么好说的,参与到了刘渠的白事之中,根本一起忙活了起来,不管怎么说,刘渠对他也还是有着提拔之恩的。  

广宁的惨败与广宁的胜利,这两个看上去十分矛盾的消息还是被上报到了朝廷,这引起了朝廷一片激烈的讨论。  

争来争去,但大局还是定下来了,那就是广宁镇目前一定要稳定,对于立功的人员自然都是大大的拔擢与赏赐。  

副总兵罗一贯果然成为了新任的广宁总兵官驻守广宁,副将黑云鹤也一举被提拔为了副总兵驻守镇武堡等等,这些都是实至名归的,不需要更多的纠结。  

唯独到了赵烈这边,却产生了相当的矛盾。  

毕竟,赵烈所立下的功勋十分令人咋舌,光是阵斩了黄台吉,就足以让人动容,更别说这一系列的胜利,直接给朝廷众人树立下了一个战神的模样,让这些文官大佬情不自禁之下就产生了压制之心。  

这样的战神不可留。  

但之后又见到赵烈公然杀死了已经投降的孙得功,再回过头来看看赵烈的功绩,大家又松了一口气,毫无疑问,这赵烈不过是勇将罢了,哪怕是万人敌,但控制不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