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顽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面对着后金军疯狂的来袭,明军团阵依旧肃立,前排的大盾手玩命地侧立在原地,用身体支撑着大盾,而后面的三排长枪早已林立,斜指向前。  

所有人都在咆哮,都等候着建奴马队的突击。  

而后面的弓箭手开始了自由射击,疯狂地向着后金的马队射箭,而火铳手们也开始在各自队官的呼喊之下,进一步做准备。  

“各队检查火绳,熄灭了的赶紧点燃!”  

“不准随意放铳,等敌人靠近了再放!”  

“叫你们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不准备说话,只听军令,让开铳时再开铳!”  

“不得随意后退,临阵后退者斩!”  

是的,火铳手们虽然也是三排,但却始终没有开铳,不断有人在吆喝着控制着他们不让随意开铳。  

只有将建奴放近了打,火铳才可以发挥更强的效应。  

三十步之内,火铳三连击,足以将身披重甲的建奴都给打死打烂,但若是五十步外的建奴,说不定中了几铳之后,依旧能咆哮着冲锋。  

破甲能力不足,唯有靠距离来凑!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好在这一次的三段击,刘渠采取了赵烈的建议,根据明军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进一步的改良。  

原本的三段击是采取了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对付叛军大象等野兽兵种时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而改进的一种战术射击方式。  

是将三人列为一个战斗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这样的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  

而这一次明军凹凸团战的胜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将要取决在火铳手的巨大杀伤力。  

但由于广宁军火铳的杀伤力统计,往往要到了三十步之内才能破重甲,若是二十步之内的话连两层重甲都能击破。  

也就是说,火铳的有效杀伤距离是在三十步以内的,甚至越近越好。  

这就对火铳手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打准,更要沉得住气,等待建奴足够靠近了再打,要不然,就是白白浪费子药而已。  

但目前广宁本部能够胜任这样的要求的优秀的火铳手数量并不足以排成三列。  

于是,赵烈便就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由第一排的火铳手负责射击,装填子药什么的,全都交给后排的两列火铳手来进行。  

也就是三列依旧是三列,但射击的永远都是第一列的最为优秀的火铳手,他们的手上将会不间断地拿到装填好子药的火铳。  

这样的好处,就是让最精锐的火铳手可以保持在第一线,不断地对建奴进行这火力压制,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所长,而且,这些人始终在射击的第一线,明白战况,可以进行更为有针对性的进攻。  

所以,哪怕建奴正在不断的压近,但这批火铳手虽然不少人已经是两股战战,但还是坚持住了,屹立在长枪手之后,举着火铳,时刻等待着射击的号令传来。  

建奴的队伍,在箭雨之中挺进,忽然前排的建奴骑兵乱作了一团,不少战马哀嚎着将马背上的后金兵给甩在了地上,也有的战马直接就跌翻在地,惨呼不已。  

毫无疑问,是铁蒺藜,大片的铁蒺藜让后金兵寸步难行,所有的推进都必须建立在不断有人落马的基础上。  

“射!急射!”  

立时,弓箭手们疯狂地向着这些被阻碍的后金兵猛拉战弓,倾斜着大片大片的箭雨。  

所有人都玩命了,一点儿也不再顾惜他们的臂力。  

此刻的建奴绝对是最好的靶子,等他们清理了地上的铁蒺藜后,弓箭手们的作用也就不是特别大了。  

再像这样猛烈的射箭,只怕已经是件极为难得的事情了。  

所以,每个弓箭手都在射箭。  

而火铳手们依旧在等待着号令的传达,他们看着前面天空上箭矢如雨一般的向着后金兵扑去,而前方一片晃动的枪林之外,远远地还有后金兵在上下起伏,喊叫声已是震耳欲聋。  

建奴的惨叫声也是不断,这让人既兴奋,又感到紧张与忐忑。  

火铳手们全都在看着,看着战友们击杀着建奴,而他们依旧在等待,等待着参与其中。  

建奴马队极多,又抱着要驱赶孙得功的美梦在,哪怕现在遭到了明军顽强的抵抗,损失颇大,但也依旧在坚持着,在疯狂的突击着。  

不顾任何的伤亡,他们一味地接近。  

在孙得功旗帜的正面,建奴们没有下马射箭,依旧在突击,想要让孙得功倒戈一击,来帮助他们取得胜利。  

而在别处的建奴已经翻身下马,开始步射,这历来都是建奴野战取胜的法宝之一。  

那就是借助马力突击到明军近前,若是明军松散,那就直接策马狂突,径直驱散追逐明军,然后等明军逃累了,再来轻松灭杀;  

若是明军阵列严整,一时之间难以冲开,那他们就索性不直接突,而是突击到了近前之后,翻身下马步射,利用他们的娴熟的弓术来射杀明军,动摇明军的士气,清除掉明军的阵列之后,再策马狂突。  

再然后跟之前的方式一样,都是驱散追逐明军,然后等明军逃累了,再来轻松灭杀。  

这样的套路,屡试不爽!  

面对着广宁本部援军的团阵,建奴自然是采取了第二种方法,寄希望于他们凶狠的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