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8章 反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独立第一师师部内。  

秦禹有些担忧吴家的处境,但此刻他在前线,又不能给吴局直接的军事支持。  

齐麟坐在椅子上,思考半晌后说道:“吴局没死的消息,估计是藏不住的,这奉北开火了,内战说不定啥时候就打响了,说实话,我不看好二战区…我们和顾系现在都被拖到了老三角地区,没有外力的军事支持,光靠…!”  

“现在就看冯系和卢系的选择了。”秦禹思考半晌后:“我在犹豫要不要给老师打个电话。”  

齐麟知道,秦禹口中的老师是指的冯玉年,所以缓缓摇头说道:“我觉得他影响不了冯系的选择,打了电话,只能让你们都尴尬。”  

“唉。”秦禹长叹一声:“我要联系一下吴局,希望他们能拖延一定时间,等老三角这边结束。”  

齐麟斟酌半晌:“结束了,我个人觉得顾总督也很难能让你插手。”  

秦禹扭头看向齐麟:“咱帮吴家,不冲二战区。”  

齐麟见秦禹坚持,只无奈的摇了摇头,没有接话。  

上午10点,军部总政对外发表声明,声称二战区司令部一直游离在指挥中心以外,以周司令为首的反大区势力,长期结党营私,搞小团体,小圈子,对于军部总政下达的军事命令,多以推诿,搪塞为主…所以,军部总政为了确保的安定,稳定,以及统一的局面不被割裂,或将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  

口水战已经展开,民众不太关心这两大军政势力到底是谁黑,谁白,而是担忧一旦战争开始,自己的安全怎么保证,自己的产业,财产,以及家人,又会不会在战争中,遭受到的侵害。  

下午两点多钟。  

一名在奉北很知名的欧洲裔军事记者,突然发了一篇长达两万多字的文章,文章核心是以呼吁停止内战为主的,他用词非常犀利,一针见血的指出,区内的两代民众,为大区的建设,经济发展,贡献了绝对的力量,大家希望和平,不希望有战争发生…他再三质问军部总政,以及二战区司令部,民众纳的税,为大区提供的军费,难道就只是为了打内战而存在吗?难道就只是为了给军阀势力争权夺利,而提供补给和弹Y吗?战争一起,谁又能保证民众的财产安全不受到侵害。  

这篇帖子很快在媒体平台上发酵,军部总政,以及党政控制的媒体,立马对这个帖子进行绞杀,冷藏,删除处理,但依旧挡不住它的发酵。  

过了不到半小时,一名曾经在政F机关担任过副署职位的退休教授,也在网上发了一篇帖子,标题为:“前线打仗,后方窝里斗!贺系军阀势力吃相太过难看》的帖子。  

此篇帖子的内容也非常客观,现实,它罗列出了津门港遇袭之后,九区的一系列反应,包括项择昊在自卫反击战过后,被撸掉军长的事实,也包括老三角地区目前战局走向,不利于顾系,川府系的客观事实,以及九区目前的陆军人数等等。  

帖子内,这名退休的教授再三质问贺系政权,为什么在津门港遇袭后,不增兵老三角地区?!为什么你们有功夫打内战,却没有华人同胞应有的愤怒和勇敢!  

这两篇帖子,也分别在八区媒体和七区媒体上进行发酵,但七区的官媒却删了一部分,控制舆论走向,而八区官媒则是根本没有理会,任由民众讨论。  

当晚五点多钟。  

九区首府的奉北市,开始有民众走上街头进行有序游行,呼吁双方停止内战,不要给区内民众带来战争灾难。  

游行规模本来是很小的,但令人奇怪的是,一些高级院校的学生,也逐渐掺和了进来,在晚上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  

外面传言,说这次游行是有人精心设计好的,故意要利用舆论,也有人说,是民众,有识之士,以及学生感觉到了内战即将发生,所以才自愿走上街头进行呼吁,抗议…  

总之,昨夜奉北北侧关口在开火之后,以及一白天时间的发酵,民众厌战的情绪顶到了极点!!  

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家乡打仗啊?尤其还是打内战,战争一起,三个市区沦陷,人还怎么活啊?  

奉北军政总部内。  

老贺听着卫戍旅的报告,眉头紧皱的说道:“有人在煽风点火!”  

“肯定的。”卫戍旅旅长点头回道:“如果没人供火,游行规模不会增长的这么快!”  

“外堵内抓。”老贺缓缓起身说道:“你们卫戍旅负责维持城内治安,态度要和蔼,要以疏散,劝阻为主。秘密军事调查局,给我迅速排查暗中煽风点火的人,抓一批,毙一批!”  

“是!”章江在吴迪和董副局长外逃的事情上,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问责,因为他干的已经不错了,活捉了奉北站的站长,又击毙了郭兴,里里外外抓了二百多名军监局的骨干,这个成绩,已经足够他交差了。  

卫戍旅的旅长在听完老贺的命令后,立即提醒了一句:“…司令,城内爆发了群体事件,外面又有刘维仁的师虎视眈眈,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城内的安全问题。”  

老贺皱眉在屋内走了一圈,突然回头问道:“你的意思呢?”  

“可以让一战区调部队进城维稳。”  

“…!”老贺低头沉思数秒,直接摆了摆手:“不用一战区的部队!电令贾正的旅,让他们进城!”  

“是!”旁边的参谋立即点头。  

“此次内战没有结束前,任何营级以上部队,在没有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