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戏唱5(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牛魔王一出积雷山摩云洞,看见来人是收走自己儿子的孙悟空。  

那真叫个“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怒上心头的牛魔王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结义的情义,手持混铁棍冲着孙悟空劈头就打。  

孙悟空也不示弱,举起如意金箍棒迎上去,和牛魔王战在一起。  

牛魔王和孙悟空两人你来我往,打了一百来回合,都无法分出胜负。  

一直到有人喊牛魔王去赴宴,牛魔王对孙悟空说“今天就打到这里,我还有宴会要参加,来日再战。”  

牛魔王说完这话,也不理会孙悟空,收起混铁棍回了积雷山摩云洞。  

孙悟空目送牛魔王离开,眼珠子一转,确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积雷山摩云洞内,牛魔王换下盔甲,骑着辟水金睛兽,驾着云向西北方向去了…  

孙悟空躲在天空中,变化成一朵云跟在牛魔王后面。  

过不多时。  

孙悟空就跟着牛魔王,来到一个碧波荡漾的水潭前。  

牛魔王进入那碧波荡漾的水潭中,孙悟空想就跟着牛魔王,钻到水里了。  

只不过孙悟空不在是以云的形状出现,而且就变成一条小鱼儿。  

孙悟空在水中四处游荡,试图找到牛魔王,但是只看到了牛魔王的坐骑。  

听门口的侍卫谈话,孙悟空知道了牛魔王为什么来这里。  

原来牛魔王是受了碧波荡漾的水潭的主人,老龙精在设宴请客。  

孙悟空也不进去,打扰别人大口吃肉打口喝酒玩乐。  

那样子不但不招人喜欢,还会引起众怒,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  

孙悟空早就有了注意,看着牛魔王的那只辟水金睛兽。  

顺手解开辟水金睛兽,拴在宫外的石柱的绳子。  

孙悟空早就打定了注意,要骑辟水金睛兽,变成牛魔王牛大力的样子,翠云山芭蕉洞找铁扇公主。  

试图从铁扇公主手里骗到芭蕉扇。  

孙悟空骑着辟水金睛兽,不多时。  

就来到翠云山芭蕉洞…  

铁扇公主已经有两年多,没有看见牛魔王牛大力了,所以铁扇公主一见到牛魔王牛大力,自然是特别高兴,一点也不怀疑牛魔王牛大力的真假。  

孙悟空版的牛魔王故意说,孙悟空去找了自己,自己怕铁扇公主在孙悟空手中吃了亏,怕铁扇公主顶不住压力,把芭蕉扇借给了仇人孙悟空。  

才匆匆回来要帮铁扇公主的帮忙,铁扇公主一听“牛魔王”这话,心里美滋滋的,连忙命人摆宴席给牛魔王洗尘。  

一会儿,酒席就准备好了。  

孙悟空和铁扇公主,一顿吃喝后。  

铁扇公主已经有点醉了,显出娇媚的样子,直往孙悟空怀里倒,孙悟空假装应付着铁扇公主。  

并叮嘱铁扇公主,一定要把芭蕉藏好,只是铁扇公主想的确不是这个。  

还是笑着回答道“我把它藏在嘴里,那猴子怎么能偷呢?”  

铁扇公主说话从嘴里吐出一柄杏叶大小的扇子,递给孙悟空版的牛魔王。  

正所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孙悟空这个“榆木疙瘩”,哪里会了解其中原因。  

孙悟空接下的来行为,就引起了铁扇公主的怀疑。  

孙悟空接过扇子问铁扇公主道“这么小的扇子,怎么能扇灭八百里的火焰呢?”  

铁扇公主假意埋怨牛魔王,不该把自己家宝贝的威力都忘了。  

一边埋怨着,一边把扇子变大的咒语说了一遍。  

孙悟空将铁扇公主的话记在心里,把扇子放在口中,变回原来的样子,拔腿就往外跑。  

孙悟空出了洞,把口诀念了一遍,扇子果真是越变越大。  

可是因为铁扇公主留了一手,孙悟空走的又太过匆忙,孙悟空不知道把扇子变小的口诀,只好把一柄大大的芭蕉扇扛在肩上,按火焰山的方向而回。  

碧波荡漾的水潭,龙宫。  

牛魔王吃完酒宴出来,找不到辟水金睛兽,猜想一定是孙悟空那个家伙偷去了,想了想孙悟空的人品和做事的风格,牛魔王牛大力怕铁扇公主吃亏,就驾云直奔翠云山芭蕉洞而来。  

牛魔王道翠云山芭蕉洞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早就被孙悟空骗走。  

铁扇公主因为在孙悟空面前出了丑,加上牛魔王对自己不上心,让孙悟空有机可乘,骗去了芭蕉扇。  

愤怒不已铁扇公主,就把牛魔王牛大力给臭骂了一顿,还把牛魔王给赶出了,翠云山芭蕉洞。  

气得七窍生烟的牛魔王,决定要向孙悟空找回“场子。”  

牛魔王灵机一动便想到了办法。  

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  

牛魔王变成猪八戒很快追上了,悠哉悠哉的孙悟空。  

孙悟空见是“猪八戒”来了,也就放松了戒备,猪八戒开口说完帮孙悟空拿扇子,孙悟空也不怀疑有他。  

孙悟空因为拿着,巨大的芭蕉扇行动不便,猪八戒愿意帮忙。  

孙悟空心里是十分高兴的。  

一点也没有怀疑,就把扇子交给了猪八戒,让牛魔王版的猪八戒替自己扛着芭蕉扇,自己可以休息一下。  

孙悟空飞在前面,有一搭没一搭的和“猪八戒”讲自己多么不容易,才把芭蕉扇从铁扇公主手中,骗了过来…  

还不等,孙悟空高兴多久…  

刚开始“猪八戒”还应孙悟空几声,后来就不回孙悟空的话了,这让孙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