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灵风绕旗长(1/2)
许云萝、王庆来等皆骇然失色,许云萝慌忙扶住郭继恩,王庆来厉声吩咐亲兵道:“速速去叫医官过来!”
“不碍事,不用去叫医官。”郭继恩止住咳嗽,低声吩咐道,“我回房去休息一会就好。”
他深吸一口气,才告诉随扈们:“贺廷玉贺点检,在同官城外,阵亡了。”王庆来、唐应海等这才明白元帅为何突然之间如此失态,吃惊之余。都十分担忧地瞧着他。
郭继恩却并不理会大家,只低声道:“云萝,且扶我回兵部大院去。”
秦云龙、伍中柏、谭宗延等人皆是自从宣化之时便跟随郭继恩,深知贺廷玉极得其信重,于是听闻消息之后,都赶往兵部大院探看。靳宜德、杨龄等人赶至皇城之时,闻知郭继恩突然咳血病倒,也是大为错愕,便都匆匆往兵部大院而来。
郭继恩已经吩咐几个点检都各自回去,不必担忧。他斜靠在榻上,轻声对许云萝说道:“廷玉兄弟出身极苦,父母皆亡,又无兄弟姊妹,穷得险些要去做那行乞之人。后来,又被人顶包从了军,我就这么认识了他。”
许云萝轻轻握着他的手,垂下眼帘默默听他絮叨:“或许是因为幼年之时半饥不饱,他的个头甚是矮小,面色也是不大好看。不过其人极是精细,有勇有谋,为伍卒之时,便是一个极出色的斥候,后来,又是极出色的队官营官,如今,便是第一流的师将——”
他说不下去了,许云萝怕他又咳,忙小声道:“你别再说话,不如去安心躺一会儿。”
郭继恩只是摇头,这时靳宜德等人匆匆赶来,见他面色苍白,却是并无大碍,都松了口气。靳宜德便厉声道:“马革裹尸,武夫本分也。夫人固有一死,将军死国,此重于泰山,慷慨壮烈之举。元帅不必如此哀伤,大业未竟,更须保重身体才是。”
唐应海、陆祥顺都怒视这位从燕京赶来的新任关内道观察使,郭继恩却不愿多说,只是点头道:“靳公说得甚是。”又瞧着他身后那位鹤发老者,靳宜德便道:“此是原任执笔中书令,以特进、太子太傅衔致仕之杨老相国也。”
“小子失迎,杨公勿怪。”郭继恩连忙下榻,许云萝赶紧将他扶住,杨龄见他要行礼,也赶紧说道:“元帅坐着就好。老夫已经休致的人,当不得元帅这般看顾。”他也将眼前这位年轻元帅仔细打量,心中暗自称奇。
于是众人都坐下来说话,郭继恩询问了燕京情形之后,思忖着对杨龄说道:“郭某欲在此地复设雍州行台,辖制关内、朔方、陇右三道地方。杨公年高德劭,虽已休致,郭某仍欲以俗务托之,想请杨公以太傅、中书令兼行雍州行台都督,不知意下如何?”
“哦?”杨龄、靳宜德都颇出意外,杨龄尚在沉吟,郭继恩又挑明说道:“先前杨公在中枢之时,几位宰相俱被梁逆仗势凌压,抱负难伸。如今关中凋敝,百业待兴,郭某委以行台开府,重建方面,杨公国之肱股,还请为百姓不辞辛劳,复起东山,再拟壮猷。这也是郭某不情之请,杨公可愿否?”
杨龄见郭继恩这般推诚置腹,便长吁一声,轻轻点头道:“国家恢复之际,杨某虽老,亦不敢落于人后,当为主上分忧,必不敢辞也。”
“既如此,西京方面,就委于杨公、靳公二位了。”郭继恩一面咳嗽,一面瞧着侍立在杨龄身后的两个年轻人。杨龄便向他介绍道:“老夫子侄辈皆平庸,倒是这两个孙儿杨荣、杨全,颇习诗书,只是遭逢乱世,是以不曾教他们出来应试任官。”
“朝廷已经重开科举,二位贤俊可往燕京去,入大学堂就学。眼下秋闱在即,若是二位有意,郭某可致书大学堂徐山长,教二位一面在学堂念书,一面就在燕京应试,如何?”
“如此极好,”杨龄闻言甚喜,“多谢元帅这般照拂,老夫回头便教他们往燕京去,顺便也替老夫觐见至尊,以抒下臣思念之意。”
杨荣、杨全忙向郭继恩叩首行礼致谢,郭继恩摆手道:“举手之劳罢了,二位快快请起。”他转头示意许云萝,女孩轻轻点头道:“妾这就替都帅写信,交与二位。”
郭继恩见这两个年轻人虽然眉眼之间颇有喜色,却依旧气度沉稳,心中暗自点头。靳宜德却忍不住问道:“周统领所部大军既已克复同官,想必接着就会攻取延安、安定等处,及至银夏二州?”
“周统领来信,从同官得了许多粮草,安定、黄陵可顺势取之,然后咱们暂且罢兵。”郭继恩摇头道,“关内道北面银、夏等地,容后图之。”
“罢兵?”靳宜德焦急起来,“此时罢兵,岂非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陕北地形,俯瞰秦川,虏骑居高临下,旦暮可至。行百里者半于九十,难道就因为折了一员大将,都帅便要半途而废?”
“为保朔方,北虏必定从固原、怀安直至银州一线布置兵马与我死战。”郭继恩解释道,“西京既复,咱们就该腾出手来先收拾晋北才是。并州军在潞州、晋城等处已经募兵万余,由粟清海粟将军率领,赶赴阳曲,这一回,无论如何要打出石岭关,收复忻州、定襄。”
“哦,”靳宜德只好悻悻点头,“靳某原是不知兵事,方才唐突。”
当下杨龄和靳宜德两个,又与郭继恩详细计议民政,直到天黑之时才离去。文官们告辞之后,忍了许久的郭继恩再次咳嗽不已,许云萝担忧地瞧
“不碍事,不用去叫医官。”郭继恩止住咳嗽,低声吩咐道,“我回房去休息一会就好。”
他深吸一口气,才告诉随扈们:“贺廷玉贺点检,在同官城外,阵亡了。”王庆来、唐应海等这才明白元帅为何突然之间如此失态,吃惊之余。都十分担忧地瞧着他。
郭继恩却并不理会大家,只低声道:“云萝,且扶我回兵部大院去。”
秦云龙、伍中柏、谭宗延等人皆是自从宣化之时便跟随郭继恩,深知贺廷玉极得其信重,于是听闻消息之后,都赶往兵部大院探看。靳宜德、杨龄等人赶至皇城之时,闻知郭继恩突然咳血病倒,也是大为错愕,便都匆匆往兵部大院而来。
郭继恩已经吩咐几个点检都各自回去,不必担忧。他斜靠在榻上,轻声对许云萝说道:“廷玉兄弟出身极苦,父母皆亡,又无兄弟姊妹,穷得险些要去做那行乞之人。后来,又被人顶包从了军,我就这么认识了他。”
许云萝轻轻握着他的手,垂下眼帘默默听他絮叨:“或许是因为幼年之时半饥不饱,他的个头甚是矮小,面色也是不大好看。不过其人极是精细,有勇有谋,为伍卒之时,便是一个极出色的斥候,后来,又是极出色的队官营官,如今,便是第一流的师将——”
他说不下去了,许云萝怕他又咳,忙小声道:“你别再说话,不如去安心躺一会儿。”
郭继恩只是摇头,这时靳宜德等人匆匆赶来,见他面色苍白,却是并无大碍,都松了口气。靳宜德便厉声道:“马革裹尸,武夫本分也。夫人固有一死,将军死国,此重于泰山,慷慨壮烈之举。元帅不必如此哀伤,大业未竟,更须保重身体才是。”
唐应海、陆祥顺都怒视这位从燕京赶来的新任关内道观察使,郭继恩却不愿多说,只是点头道:“靳公说得甚是。”又瞧着他身后那位鹤发老者,靳宜德便道:“此是原任执笔中书令,以特进、太子太傅衔致仕之杨老相国也。”
“小子失迎,杨公勿怪。”郭继恩连忙下榻,许云萝赶紧将他扶住,杨龄见他要行礼,也赶紧说道:“元帅坐着就好。老夫已经休致的人,当不得元帅这般看顾。”他也将眼前这位年轻元帅仔细打量,心中暗自称奇。
于是众人都坐下来说话,郭继恩询问了燕京情形之后,思忖着对杨龄说道:“郭某欲在此地复设雍州行台,辖制关内、朔方、陇右三道地方。杨公年高德劭,虽已休致,郭某仍欲以俗务托之,想请杨公以太傅、中书令兼行雍州行台都督,不知意下如何?”
“哦?”杨龄、靳宜德都颇出意外,杨龄尚在沉吟,郭继恩又挑明说道:“先前杨公在中枢之时,几位宰相俱被梁逆仗势凌压,抱负难伸。如今关中凋敝,百业待兴,郭某委以行台开府,重建方面,杨公国之肱股,还请为百姓不辞辛劳,复起东山,再拟壮猷。这也是郭某不情之请,杨公可愿否?”
杨龄见郭继恩这般推诚置腹,便长吁一声,轻轻点头道:“国家恢复之际,杨某虽老,亦不敢落于人后,当为主上分忧,必不敢辞也。”
“既如此,西京方面,就委于杨公、靳公二位了。”郭继恩一面咳嗽,一面瞧着侍立在杨龄身后的两个年轻人。杨龄便向他介绍道:“老夫子侄辈皆平庸,倒是这两个孙儿杨荣、杨全,颇习诗书,只是遭逢乱世,是以不曾教他们出来应试任官。”
“朝廷已经重开科举,二位贤俊可往燕京去,入大学堂就学。眼下秋闱在即,若是二位有意,郭某可致书大学堂徐山长,教二位一面在学堂念书,一面就在燕京应试,如何?”
“如此极好,”杨龄闻言甚喜,“多谢元帅这般照拂,老夫回头便教他们往燕京去,顺便也替老夫觐见至尊,以抒下臣思念之意。”
杨荣、杨全忙向郭继恩叩首行礼致谢,郭继恩摆手道:“举手之劳罢了,二位快快请起。”他转头示意许云萝,女孩轻轻点头道:“妾这就替都帅写信,交与二位。”
郭继恩见这两个年轻人虽然眉眼之间颇有喜色,却依旧气度沉稳,心中暗自点头。靳宜德却忍不住问道:“周统领所部大军既已克复同官,想必接着就会攻取延安、安定等处,及至银夏二州?”
“周统领来信,从同官得了许多粮草,安定、黄陵可顺势取之,然后咱们暂且罢兵。”郭继恩摇头道,“关内道北面银、夏等地,容后图之。”
“罢兵?”靳宜德焦急起来,“此时罢兵,岂非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陕北地形,俯瞰秦川,虏骑居高临下,旦暮可至。行百里者半于九十,难道就因为折了一员大将,都帅便要半途而废?”
“为保朔方,北虏必定从固原、怀安直至银州一线布置兵马与我死战。”郭继恩解释道,“西京既复,咱们就该腾出手来先收拾晋北才是。并州军在潞州、晋城等处已经募兵万余,由粟清海粟将军率领,赶赴阳曲,这一回,无论如何要打出石岭关,收复忻州、定襄。”
“哦,”靳宜德只好悻悻点头,“靳某原是不知兵事,方才唐突。”
当下杨龄和靳宜德两个,又与郭继恩详细计议民政,直到天黑之时才离去。文官们告辞之后,忍了许久的郭继恩再次咳嗽不已,许云萝担忧地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