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殖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高原决定殖民火星之后,立即命令红后对火星的情况进行侦测。  

另外,除了火星之外,高原还命令红后制定了建造月球基地的计划。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如果不把放在身边的月球好好利用的话,高原直接跨过月球开发火星,那不是舍近求远吗?  

月球表层月壤之中富含氦3,这种矿物成分是进行聚变反应的重要材料,对月球的开发也可以让高原省下很多钱。  

而且月球之中,也有很多其他矿物,矿物组成基本和地球相同,但是一些微量元素的储量却要远远高出地球。  

而且,相比于其他星球,月球距离地球近了很多,无论是运输,还是通信交流,都要方便很多。  

对月球的开发要简单很多,目前高原已经对月球的情况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  

而且“天灾”人族也已经对月球进行过勘测开发,“天灾”人族的月球基地位置不错,高原决定就在“天灾”基地的位置上,建造一座新的基地。  

红后已经对相应地点进行了勘测和推算,得到的结果明确表示那里的位置最适合建设月球基地。  

月球基地的主要用途是开采矿物,顺便还会建设一个聚变芯体,专门用于生产战列巡洋舰使用的反应堆。  

当然,作为卫星,月球拱卫地球的职责也不可能抛弃,高原计划在月球基地里驻扎至少两千名士兵以及至少一千人的配套的管理和后勤工作人员。  

而要供养出这么多士兵和工作人员,需要大量的补给。  

虽然目前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运输已经成为现实,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把一些物资运到月球就很方便。  

而且,最关键的是物资的运输成本会大大提升,甚至超过前期对月球开发所得到的利益。  

红后已经将研究院给出的研究结果拿了过来,总体来看,无论是联邦研究院,还是军方的各个研究院,都不赞成目前阶段对月球的开发,而理由就是后勤保障问题。  

不过,绿洲城的穹顶农业研究所却给出了在月球上建造“绿色穹顶”的建议。  

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出一种适应月球环境的绿色穹顶,而后在月球上种植植物,从而使月球军民可以自给自足。  

穹顶农业研究所的资料表明,他们已经早就出了一种适合月球殖民地的“月球种植园”,还特地研究出了匹配的农作物。  

不过这个项目还没有得到验证,还处于理论实验阶段。  

红后已经经过了初步的推演计算,表明这个“月球种植园”项目是可行的,而且匹配的农作物也可以让月球居民的日常所需营养基本得到保障。  

但是,“月球种植园”的造价也比较高昂,基本型的“月球种植园”可供500人正常生活,造价为5000资金。  

规格越大的“月球种植园”生产能力也就越大,但是造价也就越高。  

但是根据工程学相关原理来说,最大规格的“月球种植园”也不过最多能供养一千人的正常需要,但是造价却已经接近两万资金。  

而且,运输建设材料也是一个麻烦问题,要是直接在月球部署前进基地的话,仅仅是建设时间也是一个问题。  

高原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下了决定。  

现在科研人员已经研究出了模块化的快速部署前进基地,虽然最开始的时候,建筑规模会因为模块化而受到限制,但是只要部署完成,建设速度自然也就会上升。  

决定之后,高原立即下达命令,在月球先部署一座前进基地。  

在月球部署的前进基地自然也是由“仙宫”负责发射“指挥扩展船”。  

之前在西大陆与“天灾”的先遣部队交战的时候,高原就曾部署过一次“指挥扩展船”,而这次总算是让它发挥了真正的用途。  

指挥扩展船其实就是一座整合性建造工厂,体型大了一些,其中除了原有建造工厂的生产设施之外,还包括了战情中心、仓库、军营等设施。  

在不建设其他建筑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着这一座指挥扩展船部署后的“基地中心”,就可以维持一百人左右的正常生活。  

建造了补给站之后,就可以容留运输机降落,并生产相应补给。  

建造了发电站之后,也就可以为基地提供更多的电力。  

另外,还有维修站、兵营、战车工厂、航空塔台、研究所等建筑,各有各的用处。  

目前来看,其中大部分建筑都没有什么用,用处最大的自然就是补给站、发电站和航空塔台。  

在指挥扩展船落地之前,高原就下达了一系列的建设指令,等到落地部署之后,相关建设任务就会立即开展。  

等到相应建筑建造完成之后,第一批资源也会从地球运抵月球基地,而后后续的建设工作也就可以展开。  

其中最为重要的“月球种植园”并不属于模块化建筑,因此只能等到模块化建筑建造完成之后,才动工建造“月球种植园”。  

而在此之前,月球基地的一切消耗都要靠地面的补给,这就是补给站的用处。  

只要等到“月球种植园”建成之后,补给站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但是却也需要接收一些月球基地无法生产的资源,例如时令果蔬、新鲜肉蛋奶等。  

随后的发展也会让月球基地不断完善,月球基地的矿物开发工作才能得以进行。  

无论怎么看,开发月球,或者开发任何一个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