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膨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目前行政体系还比较小,高原还有精力关注一下每个城镇的政务,但是大部分传递到中央的政务都已经交给了方楚茵和白皇后处理。  

高原只负责处理一些特别重大的事,例如荒原中时有发生的武装叛乱、集体恶件等等。  

随着行政体系的不断健全,高原也越来越轻松,而且高原还不用担心自己手下的官员会有、叛变的心思。  

不过,高原也知道一些高级官员都会有自己的幕僚,甚至是智囊团,否则就凭借一个人,怎么也不可能管理一个省的政务。  

高原许幕僚的存在,甚至还公开制定了幕僚的薪金标准,以免会出现内部幕僚位置恶竞争的况。  

由此,幕僚也有了半官方的份,但是他们却绝对不算是官员。  

就高原本,也有着自己的智囊团,而这智囊团的团长,就是曾经的北方军的凌风。  

高原下达的每一条政令,都是这些幕僚和红后、白后一同制定的。  

另外,高原还建立了一完善的法律体系,由他自己按照家乡的法律体系改进而来,由红后弥补漏洞。  

沙海的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一样简单但是有效。  

高原都有些佩服自己,竟然凭空建立了如此一适合废土的政治体系,人真是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目前高原统治的领地已经膨胀很多,但是人口却与领地不符。就如新占领的东北地区,迁徙了一部分幸存者之后,那里竟然都无法再建立新的城镇。  

目前高原只在新占据的地区建立了一个聚居地,但是这个聚居地里百分之七十的人口都是驻扎在其中的军队。  

这个聚居地,实质上就是一个军事据点,它的作用也是军事功能大于行政和经济功能。  

但是这里却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中转站,周围的幸存者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个城镇,而后再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南方。  

人口逐渐增多,对现有领地的开发也在逐渐深入,荒原已经满是农田,沙海的沙化土地也得到了有效整治。  

给高原一年的发展时间,高原就可以在这个废土之上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废土人类文明。  

不过现在高原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冬天即将到来。  

现在已经到了仲夏,虽然距离冬天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但是高原却不得不为难过的冬天早做准备。  

冬天的温度太低,唯一还能进行农业生产的,也只有绿洲城的绿色穹顶和风暴城的屋顶农场。  

现阶段沙海的粮食来源主要是海洋农场,但是随着冬天到来,气温降低,海洋农场的农作物也无法生长。  

虽然研究院已经早就出了耐寒的小麦种子,但是目前培育的种子却远远无法满足海洋农场的需要。  

而且,就算是这些耐寒种子,哪怕现在种下,也需要一冬天的成长时间,等到天的时候,才会有收获。  

这也就说明,在冬天,高原还是不会有任何收获。  

好在这一夏天,高原收获了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勉强足够目前人口的消耗。  

加上补给工厂生产的压缩食品,却也是仅仅能够让居民在特殊况下坚持到下一年的夏天。  

如果仍然有什么意外,那么高原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但是明年夏天的收成好的话,绝对可以支持高原的下一轮扩张!  

毕竟现在高原已经将整个荒原变成了良田,而下一年,这些良田可以生产整整一个夏天!  

另外,出海的渔民越来越多,仅仅是打鱼一项,每天就可以给沙海提供近万吨的鱼,鱼也成为了沙海联邦主要的食。  

高原看着红后给出的数据,不由舒了一口气,今天下海的渔民给沙海带来了一万多吨的海鱼,其中有四分之一会被送到联邦各个地区,供居民们享用。  

另外的四分之三会被晒制成咸鱼干,除了大部分会成为冬天的备用粮之外,还有一部分会发往南方的自由市镇,换成高原需要的各种科技产品、奴隶、燃油、木料。  

就在这时,红后突然出现,对着高原说道:“指挥官,一个渔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什么?”高原一愣。  

“海角城一个渔民在一条风暴鱼的肚子里发现了一块刻有字迹的小石板。”红后说道,“那小石板上的字迹是‘风暴将起,高者救世’。”  

“‘风暴将其,高者救世’?”高原若有所思。  

红后见此,继续报告道:“现在那个渔民还在海角城的海风广场上,他说指挥官您是天选之子,得天命来拯救大家。”  

高原有些苦笑不得,在他看来,这一定是哪个家伙的恶作剧。  

不过他发现了非常严肃的红后,不由问道:“我不会真是天选之子吧?”  

红后说道:“指挥官您觉得您是吗?”  

高原苦笑着,说道:“如果这世界真有天的话,估计我还真是,要不然我怎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金手指呢?”  

红后说道:“那指挥官您是想多了,这世界上没有天,就算真有天,那这天也只能是您。”  

高原听到之后,呆滞了一下,随即明白了红后的意思。  

确实,就像红后所说,他掌控着整个红警军团十万人的生死,而且还可以化无为有,直接生产出战车、战舰、战机,还可以征召出各种士兵。  

哪怕这世界上真有天神的存在,估计也就是他了。  

但是高原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