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大结局(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结局中。  

大梁战事突发、四境受敌。  

朝中无人能够领征,想御驾亲征的景琰却因需坐镇京师被群臣谏止,所以本已决定安心静养逍遥江湖之间的梅长苏服下激发体力的冰续草,毅然奔赴自己选择的结局。  

最后的三个月。  

他运筹帷幄,平定了四方叛乱,却因为身体的原因,以林殊的方式在战场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梅长苏死了!  

“为什么宗主死了呀!”  

“看到大结局,直接哭惨了!”  

“徐导太狠心了,就算是你演的梅长苏我也不认,明明可以安排梅长苏继续活下去的,他还可以帮景琰治理江山啊!”  

“自编自导自演了不起吗?”  

“就是,徐乾,你还我梅长苏,呜呜呜呜,好不容易才为赤焰军平反,我可怜的宗主还没来得及享福啊…”  

“我不想就这么结束啊,想知道徐乾大大还有没有第二部?”  

“好喜欢徐乾大大,把江左梅郎演活了,简直就是梅长苏本人。”  

“好气好气好气!”  

“我一直以为这部剧会是圆满型结局,早知道是个悲剧收尾我特喵的就不看了,最害怕这种虐心的剧情,宝宝现在眼睛都快要哭肿了…”  

“好难受,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个性鲜明,喜欢靖王的耿直,喜欢蔺晨的俏皮,喜欢长苏的谋略,喜欢飞流的可爱;剧情跌宕起伏,从扳倒谢玉、太子再到扳倒誉王,简直是一气呵成,看起来特别过瘾。”  

“说实话大半夜的不要看虐心的剧会哭到抽泣发抖的比如我现在,看完了琅琊榜躺在床上排水!!!”  

“呜呜呜...,原来长林王府就是靖王府,原来苏宅一切如昨原来平旌带小梁帝从当年的密道逃生!!”  

“当赤焰少帅时隔十三载再次挂帅出征,却有去无返了。他不负天下人唯独负了郡主。看个权谋剧把自己感动得系哩哇啦的。”  

“徐乾大大,还有没有第二部啊?求求徐乾大大快点拍出第二部吧,不管拍的怎么样,我都看。”  

徐乾知道琅琊榜有第二部,质量不错,不过黄小明演了之后他就感觉掉价,总觉得油腻。  

琅琊榜第二部质量很高,  

琅琊榜1的故事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铺垫而写成的。  

当出现一个一个难题时,大家习惯了多智而近妖的江左梅郎一定有解决之道,甚至很多就是他自己布的局,有着“江左盟”和“琅琊阁”这样的后备助力,十三年的准备,这就是开金手指的设置啊。  

琅琊榜2是补全。  

第一部是设局,赤焰军在阴谋的合力中灰飞烟灭,大梁朝堂已经朽坏,从江湖而来的梅长苏看似隐忍,实则飞扬,那种掌握大局的自信,气定神闲的姿态,让读者观众安心地等着复仇故事的光明结尾。  

第二部则是破局,长林王府威望与恩信已经朝野皆知,而祥和表面下的恶意与暗流却在慢慢酝酿,长林王府处于一团迷雾之中,萧平章与萧平旌都只是这不仁天地中一颗走向不明的棋子而已。  

正反派都没有天眼,萧平旌会被设计在朝堂上误杀北燕惠王,濮阳缨也会在自己设的局中折损掉段桐舟这样的琅琊高手。  

甚至长林王府的朝堂对立面内阁也只是想要制衡兵权并非拔除帅府,濮阳缨也不是针对长林王府而是想要灭掉整个大梁而他所心心念念的灭国之仇,谁又能说大梁无过呢,这些谋算都施加在了长林一府之上,就更不同于琅1之前林府的纯是小人心计而导致的覆灭。  

第二部里萧庭生这个任务简直塑造的太好了,第一部里是最弱小的幼苗,众人费尽心力才得以保存,第二部甫一出场,就是支撑大梁王朝的中流砥柱。  

先帝义子,掖幽庭出身,还背负着不可说明的皇家血脉,重重压力之下,要经历多少战场厮杀朝堂舌剑,才成长为现在的泰山之姿。  

让人想到的就是张三丰,在神雕侠侣结束时还是个十二岁的少年,倚天屠龙记一开始,就已经是一代武林宗师。  

长林王:来自最黑暗处,却成为照亮众生的光源。  

本来幻想着,长林王府倒下,长林军制裁撤,会像榜1的林府覆灭一样,是多么沉痛的一件事;毕生忠心热血得不到回报,无法再为大梁子民守卫北境平安,对长林王来说是怎样的憾恨。  

但萧庭生这个人物,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困在局内。  

大梁朝堂上,荀首辅和皇后在费心谋划如何遏制长林军权,萧元启在默默酝酿着崭露头角的阴谋,甚至萧平旌在遵守内心违抗圣旨的同时也在担心该如何收场,局外之人的林奚甚至都跑到琅琊阁去求蔺晨援手。  

可是处在漩涡中心的萧庭生,他根本不执著于王位、军权,他甚至不执著于忠君护国,他比身在红尘外却始终关心着局内人的蔺晨还要潇洒无碍,他想走,随时可以坦坦荡荡地抽身。若说他有执着,的确有,他执着的是澄明的本心,只要守住了此心,别说身外之物,便是挫骨扬灰,亦无所伤。也正是因为老王爷的超脱,平旌才放下了最大的负担。  

梁帝的一句“哥哥”也让人感慨不已。  

还有萧平旌的感情,算是弥补了梅长苏和霓凰郡主的遗憾。  

第二部,徐乾打算交给其他人拍。  

“素来对国产古装剧无感,因此当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梅宗主一袭白衣、驾一叶扁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