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徐乾对不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无数徐乾的粉丝听完歌之后都激动不已。  

“这青花瓷也太好听了吧。”  

“还有一首粤语歌,偏偏喜欢你也非常的好听。”  

“我喜欢江南。”  

“东风破不错,太有古典韵味了。”  

“大碗宽面什么鬼?不过多听两遍感觉还不错。”  

“真是首首都是经典,徐乾也太厉害了吧,徐乾出品,必属精品。”  

。。。。。。。。。  

乔英子是蔡风的粉丝,而且是非常迷的那一种,在她眼里的蔡风真的是太帅了,而且非常完美,因此她对于徐乾自然没有什么好感。  

“我倒要看看这中国风专辑有什么好听的。”  

她首先打开的是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好美呀!”  

乔英子情不自禁的轻轻呢喃道。  

不提这歌声有多么美妙,光听这歌词就非常的让人沉醉了。  

这与其说是一首歌,更不如说是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还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群带纷飞。“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你却“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人不在,而物依旧;我不在,而你依旧。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的是时间;青花瓷里容颜旧,老去的只是我自己,你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  

古筝,笛子,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相结合,既有中国的古典,又有现在人的时尚。  

中西结合堪称是完美无缺!  

很难想象得出,为什么这些歌词中拥有这么多的修辞手法,譬喻、转化、拟人、类迭等等。。。。。。。。。  

他也很难想象得出,怎么可能有人将如此多的修辞手法用在一首歌曲中!  

这是写散文吗?  

这是写诗吗?  

不,这首歌的歌词比散文还要优美,比诗还要优美!  

能把歌词写成这样,徐乾是她见到的第一人。  

乔英子彻底的惊呆了,她之前经常听徐乾的粉丝说,徐乾有多么的才华横溢,说徐乾是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那个时候的她是嗤之以鼻的。  

还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  

你当你姓华呀。  

可是在听了这首青花瓷之后,她整个人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这个徐乾真的可以用惊才绝艳来形容。  

紧接着她又开始听东风破。  

依旧是古风昂然。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蔓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  

乔英子再次惊呆了。  

如果说青花瓷这首歌是一幅江南烟雨图,那么东风破这首歌就是一幅画。  

在东风破这首歌中徐乾似乎是一个画家,用一抹无瑕的墨笔为他们把一幅幅忧伤勾勒出来。“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甚至没有甜蜜直白的表示爱恋。  

但那一份无奈,却比起任何情感都更为苍白无力,没有挽回的余地。  

乔英子只觉得痴了,怎么有人可以这么厉害,怎么有人可以写出这么厉害的歌。  

接着她又开始听江南。  

“风到这里就是黏黏住过客的思念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留恋人世间你在身边就是缘缘分写在三生石上面爱有万分之一甜宁愿我就葬在这一点圈圈圆圆圈圈天天年年天天的我深深看你的脸生气的温柔埋怨的温柔的脸不懂爱恨情愁煎熬的我们都以为相爱就像风云的善变相信爱一天抵过永远在这一刹那冻结了时间不懂怎么表现温柔的我们还以为殉情只是古老的传言”  

。。。。。。。。  

这也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  

画面感十足,缠绵悱恻,听的耳朵都要怀孕了。  

乔英子再听南音,再听偏偏喜欢你,再听将军令…  

每听一首歌乔英子不由的扼腕叹息一番,因为太好听了,实在是太好听了,每一首歌都是非常的好听。  

而且这种好听不是那种口水歌,过耳入忘的那一种,这些歌曲你循环很多遍,都听不腻的那一种。  

哪怕是那首大碗宽面她听了好几遍都觉得非常的有意思,有情调。  

乔英子发现自己对这个叫徐乾的偶像充满了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歌曲,而且不止一首。  

可以说中国风这张专辑里面的每一首歌扔出去基本上都是王炸级别的歌曲,给别的歌手可以是一辈子代表作了。  

有些歌手一辈子也就靠一首歌吃老本而已,而徐乾竟然一下子扔出去这么多首经典,给人带来的震撼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乔英子之前听徐乾的粉丝夸他多么才华横溢,多么惊才绝艳不信,现在只能说真香。  

这哪里是天才呀。  

这根本就是鬼才。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徐乾粉丝看不起蔡风了,因为两者之间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即使把徐乾这张专辑中最差的大碗宽面扔出去那也能够碾压蔡风那些不知所谓的英文歌,他的那些英文歌都是什么玩意?  

乔英子决定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