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议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晚上,汉军的几个重要人物聚在驿馆之中商议军事,其中除了张辽外,还有杨奉、赵拓及沈涛,另外还有龟兹的大将突勒。  

龟兹王一行人刚在不久之前离开,在离开前他已经将龟兹的军事调动权完全交给了张辽。这龟兹王真是够放心的。  

他难道不知道,他的这个做法就等于将龟兹交到了汉军的手中吗?或许他真的把汉军当成救星了。  

“突勒将军,你们还能调动多少军队?”  

张辽问道。  

突勒恭敬地朝张辽行了一礼,然后回答道。  

“我们龟兹军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全国总兵力大概只有六万人左右,而且这些军队起码要十天才能集结起来。”  

“你立刻能调集多少军队?”  

突勒思忖片刻。  

“一万人。”  

其实此刻在王城附近的军队还有一万五千人,突勒之所以说一万人,是考虑到至少须要五千人留守王宫。  

张辽点了点头,说道。  

“明日一早,突勒将军便率领这一万人西进追击残敌,另外我会派五千骑兵协助你。赵拓。”  

“将军。”  

副将赵拓抱拳应诺。  

“你率五千轻骑兵协助突勒将军追击残敌。”  

“诺。”  

接下来,几人又就一些细节方面的军事问题交换了意见,随即突勒便离开了。  

“赵拓,此战的统计出来了吗?”  

张辽问道,他眉头微微皱起,因为他预感到这一战的损失只怕不会少,虽然类似的事情经历了不止一次,但张辽仍然会为此揪心。  

赵拓点了点头,随即从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念道。  

“此战我军共斩杀俘虏乌孙军十一万人,其中俘获五万人,缴获马匹两万余匹;我军在此战共计伤亡一万七百六十八人,其中阵亡近六千人。”  

张辽叹了口气感慨道。  

“一场战斗我军便折损了万余人。”  

顿了顿,又问道。  

“陷阵营的损失情况如何?”  

“共伤亡两千零七十八人。”  

“所有阵亡将士的遗骨都要收敛起来,不得疏忽。”  

“将军请放心。”  

赵拓郑重地抱拳应诺。  

张辽霍地站了起来,杨奉、赵拓连忙跟着站了起来,杨奉微感诧异地问道。  

“这么晚了,将军难道要出去吗?”  

张辽点了点头,边朝外走边道。  

“我身为主将,此刻怎能不在军营之中。”  

赵拓紧随在张辽身侧,杨奉一路将两人送出驿馆。  

跨上血色还未洗净的战马,张辽对杨奉道。  

“杨将军,若有什么紧急事务,便派人到城外的军营中来。”  

杨奉抱拳道。  

“末将醒得,将军放心。”  

张辽一点头,随即轻叱一声,宝马载着张辽不急不徐地往城外走去。数百名骑兵卫队及赵拓簇拥在周围。  

此刻,街道上的乌孙百姓正点着火把和灯笼欢呼着,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之色。  

当张辽出现在大街上时,百姓们蜂拥过来,围着赵云的队伍大声欢叫着,望向张辽的眼神带着极度的崇拜之色。凭借龟兹城外的一战,张辽在龟兹人的心中确立了一个神一般的地位。  

队伍在人丛中缓慢前进着,平时只需一刻钟的路程,张辽一行人走了整整一个时辰都不只。  

张辽离开驿馆后不久,十几名王宫卫队护送着颜素公主来到了驿馆,她是来找赵云的。  

一问之下,张辽不在,颜素公主难掩失望之色。将一方锦帕交给杨奉,并道。  

“贵使,请代将这方锦帕交给文远将军。”  

杨奉心头一动,暗道:难道...  

杨奉的念头还没转完,只听颜素公主继续道。  

“我听说汉人家的女人都是用锦帕来表达爱慕之情,我也想学汉家的女子将自己心意向文远将军表达。”  

脸色虽然微红,但却直奔主题坦坦荡荡。  

杨奉不禁愣在当场,回过神来时,颜素公主已经离开了。  

张辽在龟兹城外同乌孙大军一场血战,使他赢得了龟兹臣民的崇拜,声望上升到一个仅次于龟兹王的地步。而吕布在乌孙境内掀起的重重血浪,则令乌孙的百姓惊恐颤栗,随着关于吕布的传闻在西域流传开,吕布成为恐怖和死亡的代名词。  

张辽击溃乌孙大军五天后,吕布率领麾下骑兵赶到了龟兹城。本来想要大开杀戒的吕布失望的现,乌孙大军早已经完全崩溃了。  

听说攻破乌孙王城的汉朝将军到了,龟兹王连忙率领重臣出郭迎接。当天便在王宫内设宴,为吕布接风。  

席散后,吕布随张辽回到城外的军营大帐,除了两人外还有杨奉及此次负责出使西域的司马懿,司马懿是随吕布一同回来的。  

吕布在汉军中的地位是几人中最低的,不过此次出征西域是以吕布为主帅,所以吕布理所当然地坐在帅位之上,张辽和司马懿、杨奉、许褚分坐在两旁。  

“文远,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啊。”  

吕布很少有的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之前,吕布抛弃张辽,致使张辽投靠刘凯,这次起用吕布,刘凯也是想着能够让二人之间的关系缓和下来。  

从现在这个样子看来,他们两都有意的忘却了之前的事情。  

张辽温和一笑。  

“将军过奖了,我如何比得上将军横扫乌孙王廷的气魄。”  

吕布很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