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直奔馆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等把这些胡人降兵全都聚拢到了一块,收缴了他们的武器还有战马。  

而后便退回到了修县中去,让许褚张绣带着近卫军团还有第二军团前去看看张辽那边是怎么一回事情。  

刘凯在修县城中休息了半个时辰后,才有士卒前来报告张辽那边的情况。  

说是跑了有五千余名胡人骑兵,赵云带着自己麾下的骑兵去追了。  

刘凯听完这个消息之后,便再也扛不住,找了间还算是舒适的房间去睡觉去了。  

等他再次醒来,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他问了问一直守在门口的卫兵大概是个什么时辰之后,不仅诧异自己的身体还是不行。  

战斗了一下午浑身都累得不行,骨头都快要散架了。  

舒展了一下身体后,刘凯从后院离开到了修县的县衙中去,这里已经被张飞他们改造成了一个大的议事厅。  

中间摆放着清河国的地形沙盘。  

刘凯到了之后便看见一众武将还有谋臣都在这里。  

露出个算是轻松的表情就走了进去了。  

“各位你们都在啊。寡人长时间没有这样血战了,身体实在是有些扛不住,让各位见笑了。”  

这些文臣武将见刘凯了便纷纷施礼拜见。  

“文和,昨天的战况如何,战损什么的是否已经统计出来了。”  

贾诩的面色有些凝重,拿出来一份竹简对着刘凯说道。  

“殿下,这一战我汉军损失有些惨重,应该算的上是这么多年成军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了。  

骑兵加步卒共计损失了六万余人,俘虏五万胡人骑兵,缴获战马十万余匹。  

现在张绣将军仍在城外带着大军抓那些四散逃走的战马,此战我们共计歼敌十四余万。  

昨日赵云将军追击那五千名胡人骑兵绞杀了四千左右,还有一千余胡人骑兵逃走了。”  

贾诩说完,赵云就出来跪到了地上向着刘凯请罪。  

“末将无能,没有将敌人全部歼灭,请殿下治罪。”  

刘凯赶紧将赵云给扶了起来。  

“此战当为子龙首功,你何罪之有,若不是子龙带着第一军团的将士们孤身犯险。  

寡人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战果。”  

“殿下,那些俘虏怎么办?”  

贾诩低着头问道。  

“我们还有多余的人马去管这些俘虏么?”  

贾诩摇了摇头。  

“没了,幽州军已经被鲜卑骑兵给纠缠住了,我们说不定还要派一支兵马前去支援公孙瓒。  

暂且没有多余的兵力了。”  

“那就都杀了吧。”  

刘凯这是第一次下达杀俘虏的命令,虽然杀得俘虏都是胡人也着实让在场的所有人诧异了一下。  

贾诩小心翼翼地又多说了一句试探了一下。  

“那殿下,是否我们以后对待胡人俘虏也都是采取这个办法。”  

“看情况吧,若是战局进行到最后,我们有着百分百的胜率,留下这些俘虏全都充当奴隶去挖煤挖矿也挺不错的。”  

“殿下,煤是何物?”  

“额,就是一种能够燃烧的东西罢了。”  

贾诩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好像跟他听懂了一样。  

命令已经下达了出去,就再也没有收回来的可能性,等待着那五万胡人的只能够是汉军士卒的屠刀,因为才刚刚开春,地面还是冰冻状态,挖起来不容易。  

为了防止瘟疫滋生,贾诩直接让人把那五万尸体全部点燃了,大火足足烧了一整个日夜。  

刘凯也不管杀了这些人是否残忍,只是觉得他们也不是无辜的,既然想着踏足大汉的疆域就得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  

没有把心思放在想这件事上面,刘凯赶紧跟贾诩赵云他们开始商议接下来的战事。  

剿灭胡人这一战太过于轻松了,虽说汉军付出了六万条鲜活的生命,但是相比较胡人的损失还是可以接受的。  

袁绍之前的对策是跟着胡人骑兵,等汉军跟胡人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来坐收渔翁之利。正是知道了这一点,刘凯才想着让关羽直插魏郡深处,将冀州大军主力给吸引走。  

可能是袁绍觉得只派出一部分大军跟着胡人骑兵一同移动风险比较大吧,所以才造成了这次胡人二十万骑兵几乎都要被汉军给全歼了。  

这种情况要是再加上冀州大军,后来的事情可就真的不太好说了。  

“杨修派人发出的檄令可有人呼应?”  

这件事情是杨修管的,那些去送檄令的兵卒暂且也归杨修调遣,所以此刻杨修就站了出来对着刘凯讲道。  

“殿下,原本在我们汉军与胡人大军战事未定之前,并没有人前来与我们联络,但是昨日下午胡人骑兵败局已定之后,深夜臣便收到了广川城的归顺降书。  

今日上午收到了东武、绎幕、灵县三个城池的归顺降书。  

只不过这些降书中都写明了说这几座城池袁绍并没有派大军驻扎,有的只是他们自己组织的城防军罢了,臣担心其中有诈。”  

“暂且不用管他们,一群见风使舵的墙头草罢了,袁绍之前想要把清河国当成主战场与我们角力,但是没想到寡人会把大军直接派向他的魏郡。  

面临这种危急关头,袁绍自然是要把手中的所有兵力都握在自己手中的。  

传寡人的命令,明日清晨大军开拔前往魏郡馆陶城,一路上城池建筑能避则避,若是对方主动挑起战事,就直接灭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