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曹嵩陨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曹洪在曹德死后,赶紧将消息还有曹德临死前从怀里掏出来的那封信送到了平舆城。  

曹操还来顾得上打开信件,就被曹德去世的消息给弄得悲痛欲绝。  

等他打开信件之后,看着信上面那一句句话。  

曹操心中的怒火越发的旺盛了起来。  

信上大概的意思是说曹嵩在琅邪城被陶谦的人给监控了起来。  

曹嵩为了不成为曹操的掣肘,只好趁陶谦没注意,偷偷全家逃亡向汝南。  

在路上时,曹嵩越发的感到不安,就写下了这封信,让亲近的人带着,等到危急时刻,让这人无论如何也要把信送到曹操手里。  

看完信后,曹操没有怀疑,这就是他父亲曹嵩的笔迹,而且又是他亲弟弟曹德送来的。  

不应该是别人捏造。  

现在曹德已死,曹操也不知道曹嵩现在的处境如何。  

为了那最后一丝希望,曹操下令全军开拔,屯兵于山桑城,向陶谦摆出要开战的姿态。  

郭嘉荀彧二人本来想劝曹操,此刻不是再燃战火的时机,不过看到曹操救父心切,就只好将到了嘴边的话给吞了下去。  

这边徐州彭城国。  

曹嵩在看到使者带着曹德冲出了包围圈后,便命令曹家所有人放下了武器。  

曹嵩觉得陶谦的想法,不过就是活捉自己,来让曹操畏手畏脚的。  

所以自己现在投降,一定能保住一条性命,他也相信曹操能够把他给救出来。  

曹嵩让曹家上下放下刀兵后对着这群徐州军喊道。  

“诸位,曹某无意与陶谦为敌,还请诸位不要伤及无辜。”  

这群徐州军的军官可没听进去曹嵩说的话。  

看见曹家上下还想投降保命,他笑了笑说道。  

“给我杀,一个不留。”  

说完,这群人就都挥舞起了兵器,斩向这些曹家人。  

曹嵩直接就傻傻的站在原地,直到有个士卒用长矛贯穿了他的胸膛,他才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解决完曹家人后,这群徐州军士卒赶紧就将曹嵩所有的身家给推走了。  

空留一地的尸体。  

此刻,彭城国吕县。  

城内守军,突然接到城外乡镇有小股黄巾军作乱的消息。  

他们赶紧通知了此城的县令还有县尉。  

二人听到有黄巾贼子,派出一人去彭城通知国相,而他们则带着城内守军开始前往有黄巾作乱的地方。  

出城没多久,他们就看到了大概有数十人的黄巾贼子。  

县尉赶紧带人就追了过去,过了一会儿追到了一处山林。  

那群黄巾军就全都消失在这林子里了。  

县令等人赶到后,让人在林子中搜寻黄巾贼子的踪迹。  

搜寻了一刻钟后,有士卒赶回县令那里报道说。  

“大人,林中有数百尸体,估计是被黄巾军所杀。”  

县令听到有几百具尸体在这山林之中,心脏咯噔的跳了一下。  

陶谦主打的就是以民为本的施政方针,所以徐州百姓这才对他如此信服。  

如今没有诸侯入侵,在陶谦辖内,被黄巾贼子屠杀了数百人,这也算的上是一件大事情了。  

县令赶紧跟着这个士卒前往了事发地。  

到了之后,看见这些尸体,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死去的人大多都是仆役装扮,但是有十几个人都身穿华丽的衣服。  

县令摸了摸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再摸摸那死去老者的衣物。  

大惊,这些死去的人不简单。  

想到这,他赶紧让人搜寻能够证明这些尸体身份的东西。  

士卒简单在死去老者身上搜寻了一番,就找到了一枚印信,然后递交给了县令。  

县令拿来,仔细一看,上面刻着‘曹嵩之印’四个字。  

曹嵩?  

前太尉曹嵩?  

县令着实是被吓着了。  

这人若真是曹嵩,死在他的地界上,恐怕他不会有什么好的事情发生。  

县令收起印信,让人收敛这些尸体,然后派人运回了吕县。  

县令等回来吕县后,没有停留,而是直接奔着彭城而去,他是想证明死去之人的身份。  

等到了彭城见到了国相,国相觉得应该就是曹嵩。  

然后国相又把这消息派人去东海郡郯县告诉陶谦。  

但是消息还没有传到陶谦耳朵里时,曹操的大军就已经在沛国边境严阵以待了。  

弄得沛国国相也派人将曹操将大军屯在沛国边缘的消息传到郯县。  

这两个使者一前一后,中间相隔没有半天的时间将消息禀报给了陶谦。  

陶谦这刚收到说曹嵩在彭城国境内死在黄巾军手上的消息后,又接到了曹操要起兵攻打沛国的消息。  

一下子,陶谦就乱了阵脚。  

陈登没有安抚陶谦,自顾自的在想着这发生的一切。  

两件事情,若同时只有发生一件,那可能是凑巧,陶谦命不好,曹操的老爹死在了他那。  

可这消息刚到陶谦这里,曹操那边就已经屯兵山桑了,说明曹操比陶谦更早知道消息。  

种种现象表明,这不是意外,这是个针对曹操还有陶谦的阴谋。  

可又是谁想搅弄风云呢?  

陈登正想不明白的时候,陶谦打断了他。  

“元龙,这可如何是好啊,这曹嵩死在了彭城,曹操一定会和我拼命的。”  

陈登此刻也没有头绪,只好告诉陶谦说道。  

“主公,您将曹嵩一家的尸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