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封特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凯看青州的事情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  

就安排徐庶李典等人继续带兵留守青州,而自己带着赵云天剑军回到东平国。  

好像青州发生的一切都和他刘凯没有一丝关系。  

刘凯在出兵冀州之前,一直让满宠等人在致密城为刘凯招募流民训练新兵。  

回到东平后刘凯让崔琰安排战死将士的抚恤事宜。  

刘凯还是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的,所以东平军将士们的善后标准非常之高。  

刘凯还想过,在大汉朝廷给他下放权利之后,就为这些阵亡的将士追加更高的荣誉。  

总之是不能让死去的人就那么死了。  

在出兵冀州之前,他还一直让满宠等人在致密城招募流民入伍。  

这次回来正好还能补充下天剑军的战损,训练新兵的事情可一直都是高顺负责的。  

没让刘凯久等,陈宫带着朝廷的信使一起回来了。  

陈宫早在从洛阳离开前就大概知道了朝廷的封赏,也派人给刘凯传了信。  

这次前来宣旨,刘凯反应也就没那么大了。  

还是如同上次一样,一个太监带着十多个侍卫在东平王府前宣读。  

刘凯带着东平王府众人跪着接旨。  

“东平王刘凯响应朝廷号召,剿灭黄巾贼子十万有余,朕因为宗室子弟中有东平王这样的人为朕分忧解难而欣慰。  

特封东平王为青州刺史,加食邑万户,将任城国并入东平国,赐东平王刘凯开府称制的权利,最高可自行封赏两千石的职务。”  

虽然早早就知道了朝廷对他的封赏,可是真的当任命下来,刘凯还是挺高兴的。  

要什么来什么。  

以前还怕青州那些太守国相造反,现在他直接成了那些人的顶头上司。  

青州境内的黄巾军也都清除干净,这一下子省事多了。  

刘凯接旨后让下人带着太监随从去休息了,还让人给宣旨的太监送了百金酬谢。  

相信太监回去之后应该少不了说刘凯的好话。  

刘凯随后把陈宫叫到了书房。  

“公台,这次可真的是幸苦你了。”  

陈宫笑了笑说。  

“殿下,此次能够这么顺利还真的是靠赵云将军斩杀张梁之功,还有您的万金起到了作用。”  

刘凯也跟着笑了笑。  

这年头再大的功劳有屁用,皇上该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有那两个大太监吹耳边风,就算刘凯没有这么大的功劳,想来封赏也不会太差。  

“公台,既然寡人已经成了青州刺史,也算是正式接管青州了,我们要不要直接前往青州现在。”  

陈宫想了想说。  

“殿下,臣回来的时候,听说皇甫嵩将军已经将张宝的黄巾军主力全部屠杀了,目前全国上下黄巾贼子已经不足为虑。  

臣觉得应该尽早前往青州,主持青州大事。”  

刘凯也知道前些日子皇甫嵩彻底平定冀州黄巾军的事情。  

按照历史的发展,就该要发生凉州之乱了。  

刘凯这段日子也琢磨出来一点发展规律出来。  

虽然自己的出现是一个异数,而且必定会导致后面一系列事情的混乱,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他还是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  

顶多就是推动一下而已。  

就如黄巾之乱,因为他自己的举报时间上提早了,规模也扩大了。  

但还是没有能够抵挡的住朝廷的官军。  

马上要发生的凉州之乱必定会吸引所有的目光到西方去。  

这时候就是刘凯积蓄实力的最好时机。  

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刘凯想到了在青州的背水一战。  

如果不是原子手表加强了赵云还有臧霸,只怕他现在已经死翘翘了。  

如果下次赵云不在他的身边,现在剩余的五百点说英雄点数必定是不够挽救这个局面的。  

刘凯整理好思绪后,对着陈宫说。  

“公台,寡人决定将治所迁往北海国剧县,咱们接下来主要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要发展青州,让青州富庶起来,才能够承担的了更多的大军。  

二是广招人才,寡人要让天下英杰都为我所用。”  

陈宫听完刘凯所说,也觉得跟他自己想的发展方向很是符合。  

随即就点头应诺。  

刘凯下令之后,整个东平王府就开始动了起来,开始迁往北海剧县。  

一路上根本也没有黄巾军的侵扰,很是太平。  

不到七天,刘凯等人就先行到达了剧县。  

此时剧县还是那副残破不堪的样子。  

李典徐庶等人只是将黄巾军全部击溃,但是并没有安排人修缮这些郡城。  

很顺利的刘凯就从孔融手里接手了剧县。  

但是他们并没有入驻,刘凯想既然以后要已这里作为他的大本营,这么点地方肯定不是不够用的。  

现在经历战火,整个城池都不能看了。  

但是正好让刘凯进行重建。  

刘凯的意思是将原本的剧县定为内城,在里面修建粮仓,兵营,器械库等,官员的治所也在内。  

因为原本剧县就没有多少人,黄巾军起义之后百姓要么都加入了黄巾军,要么就全都跑到乡下去了,城池一直都是黄巾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所以改造根本不会受到什么干扰。  

改造完内城后再进行扩建。  

外面整个居民居住的外城。  

因为现在没有人,所以刘凯让孔融陈宫制定颁布利民政策,吸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