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诸王叛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晋历1146年,春分之日,大晋王朝迎来了新的继承人,司马君。  

国号为晋,年号为延和。  

但是颇为有意思的是,后人多尊称此时的司马君为晋武帝,这与延和的意思截然相反。  

在司马君登基的同一天,除二皇子司马光外,其它三位皇子同时反叛,不承认司马君的皇位。  

此时的三位皇子已经继承王位足有百日,当地的兵权和政权等,已经基本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麾下的士兵亦是不在少数,仅三位王爷的麾下,便不少于百万大军。  

此外,除南宫世家外,大晋王朝的其它三大世家皆揭竿而起,配合三位王爷一同反叛。  

三大世家根基深厚,几百年的积累更是远胜当朝的三大王爷,麾下的谋臣武将数不胜数。  

仅粗略估算,三大世家的兵力就多达一百五十万,比起三位王爷的还要多,要知道,三大世家可是没有封地的,这些都是他们暗中的积蓄。  

狼子野心,昭然已揭。  

除此之外,一同进行反叛的,还有坐镇潼山关的司马星然,位居血魔山的血狱魔宗和黑木崖的血衣阁,共计九方势力。  

这里面,每一个拉出来都是坐镇一方的大势力,在整个大晋王朝亦不是默默无名之辈。∵笔趣文学∵WwW.bIQuWX.co 而且,几乎每一家势力都有真君坐镇,形势之严峻,大晋立国以来,从未有过。  

一时之间,整个王朝人人自危,平民百姓都紧锁家门,闭门不出,大道之上,更是不见行人,萧条无比。  

好在几路诸王都明白,百姓是大晋的根本,他们也不想在打败了司马君后留给他们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晋。  

所以对于大军,纪律极为严格,不得随意伤害百姓,他们的目标,是千里之外的司马君。  

所以,只要百姓躲在家里的,几乎都没有受到战乱波折,没有饱受战争的痛苦。  

这场战争来的突然,结束的也突然,像这么一场浩大的反叛,其他人以为,怎么也会持续个好几年。  

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场战争会结束的这么快,以至于让所有人都仿佛置身梦中,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次日,坐镇三州之地的三位王爷一声发布声明称,九方势力将结成伐君联盟,共同讨伐司马君。  

联盟大军共计五百万人,真君修士六名,由司马星然担任盟主,联盟分成六路,准备于望京集合,最后一起进攻。  

第一路,以司马星然为首,主要战力为司马星然的二十万龙骑禁军,后又收拢了凉州的三十万城防士兵,共计五十万人,从西凉出兵。  

第二路,以兖州王司马昭和西门世家为首,汇合了整个兖州的兵力和世家们,兵力共计八十万,从兖州出兵。  

第三路,以扬州王司马炎为首,汇合了扬州的五十万城防士兵,其麾下更是有着大晋三大战魂军团之一的铁血军团,从扬州出兵。  

第四路,以幽州王司马樟为首,但是其背后进行掌控的,是北冥世家,兵力共计七十万,从幽州出发。  

第五路,以东方世家和血狱魔宗为首,有士兵四十万人,化婴真君二人,从北方幽州出兵。  

第六路,仅万人,为首乃是二阁之一的血衣阁,带队之人是化婴八重的血无涯,麾下十二名结丹之境的长老,由黑木崖而出。  

延和一年三月二十一日,春分之日刚过,司马君于朝堂之上宣布,要出兵镇压所有叛军。  

并当堂问计满朝文武,满朝文武皆不语,在他们看来,如此恐怖的叛军,即便是司马迁在世,也没有办法,何须去送死。  

司马君面色淡然,笑而不语,平淡的看着这一切,对于百官的态度,司马君已经早有所准备,他也没有把希望放在他们身上。  

一群墙头草,风吹那边就往那边倒,又怎么能靠得住。  

好在司马君早有准备,早朝之上,司马君对着文武百官,当朝说道:  

“张丞相,久闻丞相有经世之才,更是先皇依靠的重臣,今日欲派你应战北冥世家,可有信心?”  

张衡踏步上前,神情坚毅,语气充满着必胜的信念,大声道:  

“微臣愿往,定不负皇上的期望,击败叛军北冥世家,只是其它几路大军如何?”  

“不劳丞相担心,丞相只要能够击败北冥世家就可以,其它几路大军,朕自由安排。”  

“如此,微臣领旨。”  

让丞相张衡去迎战北冥世家,是司马君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张衡担任丞相几十年,可不是浪得虚名的,由他去迎战北冥世家,问题不大。  

片刻之后,司马君再度出声。  

“大元帅岳武穆听令,命你率领麾下十万岳家军迎战司马星然,可敢接令?”  

一声大笑,身披金甲的岳武穆踏步上前,双手作揖,答道:  

“有何不敢,区区手下败将,自当为陛下将其擒获。”  

昔日,在司马迁的时代,司马星然曾经公开和岳武穆争夺大晋王朝大元帅这一职务,并定下赌约,失败之人将去偏远的凉州,担任潼山关的守将,为大晋镇守边疆。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司马星然失败了,于是才有了后来其坐镇潼山关几十年。  

如今让岳武穆再次迎战司马星然,可以说是胜算极大,对于这一路,司马君亦是不在担忧。  

不过,到了这时,六路大军虽然已经解决了两路,可是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