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武威现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就在这时,二人才发现,他们俩的谈话已经被隔壁这两人听到了。  

蓝衣青年瞪了一眼那个身穿黑甲的士兵,仿佛在说,都怪你,说话那么大声,这下好了,都被别人听去了吧。  

好在他们刚才所谈之事没有什么隐秘的地方,而司马君的问题,更是武威城人尽皆知的常识,说一下倒也无妨。  

蓝衣青年亦是一个洒脱之人,一旦答应下来,就会尽职尽责的做到最好,于是极为热情的给司马君讲解起了武威城的情况。  

武威城建成已有好几百多年,由于靠近边塞,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胡人的掠夺。  

直到大晋建国,在凉州布下重兵,经过数十次的大战,这才将胡人堵在了玉门关外。  

时间久了,又没有胡人骚扰,因此武威城的人口也就多了起来,更是形成了如今的规模,足有八十多万人生活在这里。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如今的三大世家,他们在武威城扎根一两百年,经历了数代人的积累和经营,才有了如今的地位。  

同时,这三大世家,不仅把持着武威城的县丞县尉一职,其家族内更是有宗师高手坐镇。  

可以说这三大家族在武威城是黑白通吃,无人敢欺,每任城主更是敬而远之。  

这三大家族分别是城西的孙家,城东的李家和城南的赵家。  

三大家族各占一处,和位于城北的城主府遥相对望,四股势力共同维持着武威城的秩序。  

当然,也有几任城主不认同三大家族,想要一举铲除,但是最后不是突然身故,就是此事不了了之。  

而且,凡是和三大家族做对的,没有一个能有好下场的,当然也曾有人不顾性命,跨级进行告状,将三大家族的恶行告到凉州那里,但是最后却也不了了之,没有了后果,而告状之人,下场却颇为凄惨。  

这三大家族,不仅家家有宗师坐镇,更是富可敌城。  

其中孙家只经营商业,城内的三分之一的店铺都是孙家所开。  

至于李家,是书香世家,本城的县丞都是李家之人担任。  

而赵家则是武将世家,本地的县尉亦是多出自赵家,这三家各有一些领域,互不干涉,且互相搀扶,因此,才能有今天的地位。  

说到这里,那个身穿黑甲的士兵亦是戳了一下蓝衣青年,而后说道:  

“好了,你还瞪我那,就你所说的这些,要是被三大家族的人听了去,有你好受的。”  

听到这句话,那名蓝衣青年淡嗤之一笑,仿佛毫不在意。  

就在这时,从一楼上来两个说书之人,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少女。  

老人慈眉善目,身骨健朗,手拿二胡,缓步走来。  

少女半抱琵琶,体态婀娜,芊芊细步,有小家碧玉之姿,衣冠楚楚之美,甚为好看。  

二人走上楼,找了一个靠近中间的位置,便开始弹唱起来。  

声音委婉动听,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有抑扬顿挫之美,引来阵阵声贺。  

看样子,这两位说书之人应该是经常在这里说书。  

酒楼免费提供场所给说书之人,而说书之人又能帮助酒楼吸引人气,聚拢客人。  

这要是放在现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营销方案,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局面。  

过了一会儿,司马君身旁的二人已经吃的差不多了,便准备起身前往柜台进行结账。  

路过少女之时,那蓝衣青年突然停住脚步,在周身摸索了一番,却只掏出七个大钱。  

这点钱,付账都有些勉强,更不说再进行打赏。  

那蓝衣青年对着一旁的黑甲士兵说道“卫兄,身上可还有钱财?借我一些!”  

那明黑甲士兵一声长叹,面漏苦色,回答说:  

“段兄,非我不借,实在是没钱了,我们已经六个月没有发军饷了,老底早已经掏空了!”  

听到这话,蓝衣青年亦是一声长叹,不在多言,转过身来,对着少女愧疚的说道:  

“小青姑娘,见谅了,此次实在是囊中羞涩,怕是没法打赏了,下次一定一起补上!”  

此时,那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微微抬起了头颅,露出那精致美妙的面容,脸色羞红的说道:  

“原来是段大哥,没关系的,打赏本就是自愿的,而且你们最近的日子也不好过,不碍事的。”  

少女说话轻柔甜美,仿佛人间绝音,对着那名段大哥嫣然一笑,颇有一番情谊蕴含在其中。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声高昂而又尖锐的话语声。  

“一群穷土包子,没钱就不要来吃饭,就你们这个穷酸样,怎么配看小青姑娘的表演那,赶紧给我滚远一些。”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孙海涛,又是你,怎么哪里都有你的事,你真以为我不敢动你么?”  

那名蓝衣青年听到对方的话,脸上怒气横生,臂上青筋暴起,手按腰间佩剑,似乎就要出手。  

也就在这时,其身旁的黑甲士兵急忙出手,制止了他的行为。  

“段兄,别冲动,那孙海涛是孙家长子,与他斗,吃亏的是我们!”  

“要我说,做人就要有自知之明,癞蛤蟆也想吃天鹅肉,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什么身份。”  

见此,孙海涛语气更加嚣张,言语泼辣,身姿纨绔,而后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坐在了那名蓝衣青年之前坐的位置。”  

“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