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血脉种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回到紫金山之后,易东看向太初紫杏的方向。  

“难道瀚海灵界的中心真的不是四海海眼,而是这寒冰大陆?  

这寒冰大陆,真的能够蕴养出长生大道?”  

长生大道可是大道元婴最为核心的大道。  

没有长生大道,任你修为强横,大道元婴的也不可能长生。  

要是真的有希望蕴养出长生大道,那天地玄冰确实不算什么。  

“之前龙泉剑和太初紫杏争夺地脉,在寒冰大陆上争斗了不下百次。  

由于我的注意力在天地玄冰上,却是没有太过关注太初紫杏在寒冰大陆做了什么。  

这太初紫杏,一开始好像就没有太过在乎天地玄冰,而是一直在寒冰大陆寻找什么的样子。  

直到最近才回到紫金山,显然对方在寒冰大陆找到了它想要的东西。  

我没有打算暴力截取天地玄冰形成的九天冰峰之前,太初紫杏什么都没有说。  

直到我打算放弃寒冰大陆,对方才说这里有着改造成仙国青州的条件之外,还能蕴养出长生大道。  

显然,这太初紫杏,一开始是有着其他打算的。  

或许它是想要将寒冰大陆改造成适合它自身生长的环境,而不是改造成青州大地的环境。  

这太初紫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青州大阵的,青州大阵,对方研究到了什么程度?  

这些事情,它都没有对我说。  

看来,这太初紫杏,得到了雁山福地,利用里面的人族在私底下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它对于仙国血脉和青州大阵的研究,应该在大觉傀儡之上。”  

青州大阵重建的时候,易东自然也派出了大觉傀儡就近研究。  

然而,青州大阵这种和仙国血脉密切相关的阵法,大觉傀儡至今都没有研究明白。  

却不想,诸多大觉傀儡做不到的事情,太初紫杏却是做到了。  

易东不认为大觉傀儡不如太初紫杏。  

主要是易东没有泯灭人性,没有允许大觉傀儡将人族当成研究材料大量消耗。  

相比大觉傀儡,太初紫杏雁山福地的人族,可都是没有在青州大阵上留下的灵魂印记的“黑户”,谁都不知道对方在研究上消耗了多少人族的生命。  

没有亲眼看到太初紫杏的暴行,易东也不会说什么。  

而且,在易东看来,太初紫杏连人都不是,人族的道德观套在对方身上不适合。  

人在它看来,或许就如同人族修仙者炼制丹药使用的灵植是一样的。  

价值观不同,只要太初紫杏不当着他易东的面大量杀人,让他生出物伤其类的感情,易东就当做看不到。  

抛开太初紫杏在怎么利用人族的行为,对方研究出青州大阵,确实是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身具长生大道的杨小丽,蕴养长生大道的寒冰大陆,这怎么想,都是在为我成就大道元婴铺路。  

我就说,穿越者就算没有金手指,也必然会有大气运。  

要是我是一个勇猛精进之人,此刻必然是大量机缘加身,无数红颜相伴。  

具体的过程,应该比较俗套,无外乎是一些亲朋好友的惨死导致自己电光带火石,一路不是灭门在灭门的路上,斩杀无数天骄快速成就最强仙帝,在仙国之内扬名立万。”  

易东有些惋惜自己错过了功成名就的机会。  

凭借自己这大气运,无论自己怎么修炼,最后怕是都能登临巅峰。  

当然,易东也就是想想,想要让他改变性格去冒险,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能够安稳踏足山巅,何必追求沿途的风景。  

气运之说,虽然不靠谱,但是应该是存在的,毕竟据易灵所说,她一位朋友就能看到所谓的“命运”。  

不单单是自己,自己的儿女应该也分了自己的气运。  

要不然,他们也不可能一个个具备妖孽的资质。  

不过,要是气运真的存在。  

那自己就要考虑一下是否继续生儿育女了。  

在他看来,世界上任何能量都是守恒的,哪怕是一些号称沟通无限能源的神通,沟通到的能源也只是看上去无限,实际上也是有数的。  

同样,自己的气运,大概也是有限的。  

或许每生一个儿女,就会永久分走自己一部分气运。  

虽说自己不冒险,基本不需要气运帮助自己遇难成祥。  

但是,气运多总好过少。  

基于同样的考虑,易东才会果断割裂和青州易家修仙者的联系。  

易家的修仙者,对自己已经没有太多用处了,留着他们在身边,除了可能会分薄自己的气运,基本就没有太多用处了。  

培养家族的血脉,需要的不单单是修炼功法的统一,还有灵脉的细微改造,特殊修炼建造等等因素配合,如此,才能得到对应的血脉。  

凡人的可塑性才是最高的。  

本来,易东并没有打算真正开始这项计划的。  

但是太初紫杏既然说有办法在寒冰大陆重现青州大阵,将寒冰大陆改造成仙国的环境,易东自然直接改变原本的打算。  

家族修仙者,不单单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到易东的儿女在大道元婴的修炼。  

越早培养家族修仙者,对自己一家的未来就越好。  

当然,易家血脉,对于东方红和沐沐两人,绝对是不适合的,除非易家以后的族人是易东和她们两人的后代,要不然,她们两人在大道元婴的修炼,就借不到家族助力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