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秦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岐王李茂贞到!”  

一座府邸大门前,一身装扮十分庄严肃穆的李茂贞,慢慢走到了门前。  

他对着门前的文官拱手执礼,而接待的文官也挂着满面和气的笑容向他问好。  

闲聊了几句之后,李茂贞便悠然地走了进去。  

府邸的门内十分森严,道上都站着一些披坚执锐的士兵,除此之外,暗处还隐藏着身穿白色劲服的通文馆门徒。  

李茂贞心里提起了一丝警惕,便往府邸深处赶去。  

这个地方是一座前朝(梁国)官僚留下的府苑,假山临池,雕梁画栋,风景优美,现如今已经是收归官方所有。  

李克用其实很早就来到了这里。  

而他之所以来到这里,自然就是为了会见李茂贞。他决定不在正式朝议上会见李茂贞,而是先在此探查一下李茂贞的来意。  

李克用闭目养神片刻,直到身后传来官员低沉的声音“陛下,岐王李茂贞到了。”  

李克用头也不回,点了点头,随后睁开了略带疲惫的眼睛。  

当皇帝其实是很累的,特别是此刻王朝刚刚起步,迈向兴盛的时候,每天都有山一样高的奏折需要处理。  

当然,若是当一个平庸守成之君,或者是暴君昏君的话,另当别论。  

不一会儿,李克用便听到一句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李茂贞拜见陛下。”  

李克用听到这句话,顿时一惊,连忙转过身来。  

从李茂贞的声音中,李克用可以察觉到他的武功不低。但是让他吃惊的却不是李茂贞的武功,而是李茂贞对他的称呼。  

李茂贞对他称呼为‘陛下’,这可有些意味深长了。李茂贞明显是有对晋国有臣服的意思。  

李克用怔了稍许,忙上前亲手扶起李茂贞,一面打量着李茂贞,一面好言问道“岐王这是?”  

“陛下,岐王二字,乃是前朝所赐,臣万不敢当!”  

李茂贞顿时摆了摆手,又一本正经地说道“天下苦于战乱久矣,而今陛下文成武德,为天下百姓征战,救民于水火,功不可没,自当为天下共主!”  

李克用听到李茂贞这番恭维的话,顿时眯起眼打量着他。  

从李茂贞的表现中,李克用多少感到有些意外。  

李茂贞多少也是一方诸侯,为何说降就降了?  

面对李克用审视一般的目光,李茂贞丝毫没有冒犯的动作,只是低着头一动不动,将一个臣子的形象表现地淋漓尽致。  

李克用观察了几秒钟,随后突然大笑道“昔日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因利乘便,分疆裂土,割据河山,李将军治理岐国十余年,守一方之地,使百姓免遭战火之苦,果真是一方豪杰啊。”  

面对李克用的溢美之词,李茂贞只是抱了抱拳,摇头道“臣不过是偏安一隅,实在愧不敢当!”  

李克用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他沉思了几秒,便主动找到了话题,抬起手指着身后的图,开口道“李将军可识得这幅图?”  

李茂贞抬头望去,发现那是一张地图。  

而且,这幅地图他还曾见过的,这是李存勖曾画过地的图。  

果然,李克用开口介绍道“这是皇儿送来的地图,说是什么亚洲地图。其中,包括高丽国、日本国”  

李茂贞顿时做出一副惊讶的样子,赞道“太子殿下果然好见识。”  

李克用点了点头,对此他无需谦虚。在这个位置上,过分的谦虚只会招来昏庸的名声,他可不想民间传来太子平庸等言论。  

他指着地图上的一片地方,不动声色道“李将军看看这个地方,是不是很熟悉?”  

李克用所指的地方,正是地图中岐国所在的位置。  

李茂贞心中思绪万千,表面却面无波澜,只是抱了抱拳道“回陛下,这里是我晋国的西北之地。”  

李克用顿时用异样的眼光望了望李茂贞。随即,他大笑出声“是的,这里是晋国。”  

说罢,李克用又是一副语重心长地神色说道“不过李将军为天下百姓征战,功不可没,朕岂能亏待了李将军?又岂能寒了将士们的心?朕要赏你!”  

李茂贞忙推辞道“臣不敢。”  

李克用仍旧道“李将军能征善战,功不可没,当为秦王,领凤翔节度使,镇卫西陲!”  

李茂贞一听,连忙再次推辞道“臣万不敢当!”  

“不。”李克用顿时望着李茂贞,一脸的严肃与认真地说道“爱卿可为秦王!”  

“臣不敢。”李茂贞仍旧摇头。  

“爱卿赤胆丹心,朕心甚慰,朝廷便需要爱卿这等肱股之臣。”  

李克用先是赞扬了一句,而后用着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可话又说回来了,像爱卿这样的肱股之臣,要是得不到应有的赏赐,那岂不是说明朝廷亏待有功之臣吗?”  

“这”  

李茂贞顿时做出一副为难的样子。  

李克用沉住气,对李茂贞说道“朕虽被部将拥立为帝,但与逆贼朱温等人不同。朕一向是赏罚分明,法理有度,李将军有功,自然要赏。”  

李茂贞自然知道李克用话语中的意思。他此次来到汴州,是天下人都在观望着的。  

若是他这个主动归降的藩王都得不到足够的好处的话,那么天下间就很少有人愿意归降晋国了。  

因此,李克用必须在天下人面前,做出一番善待降臣的行动。  

这样一来,其余势力的统治者对归降晋国就没那么多的抵制,而晋国一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