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激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发令给芈溪,待赵军进入埋伏圈之后,立即点燃火药。”韩信沉声下令。  

火药,这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被扶苏捣鼓出来,也是有了许久了!  

只不过,在实战上的应用,却很受限制。  

一方面是因为火药研制出来时间并不长,各种火药的配比都只能在摸索中进行,怎么的火药配置拥有最大的杀伤力,都需要一次次去试验。  

而这样的试验并不是试验一次两次就能够得出结果的,有时候甚至试验上千次,上万次,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  

这其中耗费的资源可想而知。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火药的保存问题,要长途运输到前线,这运输的途中,什么样的地形都有,还有各种各样的天气,都会对火药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火药运送到前线没法用,这也就算了!最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火药可能因为受到剧烈的撞击,或者暴晒之后,直接爆炸。  

为此,搭上性命的人也不在少数。  

总体来说,就是相当的不稳定。  

而此次韩信所用的火药则是改良之后再改良的版本,而且经过多番的改良和研究,终于能保持稳定,安稳的运输到前线。  

此时,韩信亦是想看看这火药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对于这个,韩信其实也有着一定的了解,毕竟扶苏对于韩信,设下的限制很少,很多大秦的最高军事机密韩信都可以获得。  

当初在咸阳试验火药的时候,韩信就见过几次,故而,对于火药的威力,有一定的预计。  

而此刻曹参则是按照韩信先前的吩咐,指引着麾下的士卒从两侧绕到秦军军阵之后,略作休整。  

眼下秦军军阵已经整列完毕,若是此刻被自己的队伍给冲散了,那乐子可就搞大了!  

不过对于这样的情况早有设想,加上秦军又不是真正的溃败,自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井陉关面前百十余里的山道之中,一条漫长的队伍在急速的行进,这一条队伍,就如同一条巨蟒一般,将这个山道尽数的占满。  

绵延十几里,一眼看过去,都是乌压压的士卒,根本看不到尽头。  

陈余此时坐在马上,正想着美事儿,忽然间,一名士卒来到他面前,道:“将军,前方秦军已经列阵,似乎打算背水一战。”  

“哈哈,好!”听到这句话,陈余心中更为的开怀。  

背水一战,这是兵家大忌。不过陈余也猜到了缘由,大概是因为秦军人数众多,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渡河离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是故,唯有先结阵退敌,然后再做打算。  

“传我军令,全军加速前进。将秦军都给我赶到河里喂鱼。”  

一番军令下达之后,赵军的速度陡然加快,陈余脸上更是有着兴奋之色浮现。  

只是,当陈余在快要赶到河边,看到秦军整肃有序的阵容的时候,心中不由的暗自一惊。  

眼前的秦军,从上到下都散发着一股剽悍锋锐的气息,同时,又是安静的出奇,仅仅是给人外在的感受,就知道这支秦军必定是精锐之中的精锐。  

陈余的感觉并没有错,这支军队的确是精锐中的精锐。  

是韩信从全军上下十多万的人马当中遴选出来的,最终只挑出了两万人马。可以说将整个秦军最为锋锐的力量都集合在了一起。  

从一开始,韩信就知道,井陉关,秦军要想展开全部兵力,根本不现实。  

这里的地势狭小,人数越多,不仅无法起到增幅战力的作用,相反,还会导致人群拥挤,导致兵力根本无法展开,极大的削弱战力。  

陡然间,轰隆隆的巨响连绵不绝的响起。  

赵军两侧的山壁忽然间炸裂开来,一块块石头从高处砸下,而地面,亦是此起彼伏的爆炸声。  

遵循韩信的命令,秦军之中现有的所有的火药全部被芈溪用上了,不管是山道还是两侧的悬崖峭壁,芈溪尽数做了布置和安排。  

而这些火药,只要有一处炸响,所有的都会炸响,连逃都没法逃。  

而效果亦是喜人的,只是顷刻间,赵军大乱。  

此刻的赵军连敌人在哪里都不知道,可秦军可不会在乎这些。  

韩信拔出腰间的秦王剑,剑锋前指,顿时所有的秦军有节奏的向赵军发起了冲锋。  

本就已经慌了神的赵军,在秦军锐不可当的攻势之下,节节败退,连有效的防御都做不到。  

而前面的赵军士卒向后溃散的时候,又惊奇的发现,整个通道已经被堵塞住了!  

秦军的攻势越发的猛烈,整个赵军彻底的乱做一团,尽管陈余拼命的想要组织兵马,只是,此刻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听他这个统帅的命令呢?  

从晌午一直厮杀到了黄昏时分,这场战斗才算是结束,此刻,山谷之中,弥漫着浓厚的血腥味。  

遍地的残臂断肢,到处都是尸体,鲜血已然将那条河流染红了!  

就连韩信,此刻脸上盔甲上都是鲜血,盔甲已然残破,而那柄秦王剑,已然被砍出了数个豁口。  

这场交锋,对于秦军来说,亦是无比的惨烈。  

终究是他们两万人对付十几万的赵军,赵军此战损失无比的惨痛,可是两万秦军也已然接近极限。  

韩信知道,到了最后,很多的秦军士卒都在凭着信念支撑。  

不过战斗结束之后,虽然秦军已然接近战力全失,可是,得到的结果也是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