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献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左车点了点头,旋即从怀中取出了一张地图。  

当这张地图摊开在韩信的眼前,韩信立即就挪不开眼睛了!  

因为这张地图所绘制的正是井陉那一带的地图,而且描摹的十分清楚。  

这样的地图,比如今秦军所使用的地图还要精细准确很多。  

更令韩信惊喜的是,这地图上面还绘制着一条小道,而这条小道,是秦军地图上完全没有的,即便是派出的探子,也未曾找到这条小道。  

可倘若这条小道真的存在,井陉的局势将大有转变。  

“先生,这…”蒯彻此刻露出一抹狐疑的神色。  

说实话,对于突然出现在这里的李左车,蒯彻还是有着几分戒备之心的,这样的戒备并不以韩信的一声“先生”的称呼,就尽数打消。  

尤其是这样的地图出现在眼前,更令蒯彻生疑。  

按照道理来说,地图这样的东西,在此时可以说战略级别的物资,一张精细的地图要制作出来,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测算的数据更是无比的繁复和良多。  

若是因此,就轻信了眼前这人的话语,说不定会令整个秦军陷入危险之中。  

蒯彻略微思索,朗声道:“在下蒯彻,见过先生。”  

“李左车。”  

李左车亦是拱手还了一礼,同时做了一个自我介绍。  

蒯彻这时道:“不知阁下这卷地图从何而来?”  

望着蒯彻怀疑的目光,李左车哑然失笑。显然,李左车亦是察觉到了蒯彻心中的疑惑。  

韩信此时也是皱眉看向了蒯彻,“先生,你这…”  

韩信话语并未说全,显然也是在给蒯彻留着面子,毕竟蒯彻与他的交情也算是不菲,他也算是了解蒯彻的性情。  

李左车摆了摆手,望着蒯彻,回道:“此乃先祖父所留,我预算到秦军东进,恐会被阻拦在此地,特来献图。”  

“令祖父是?”蒯彻继续追问。  

显然,此刻的蒯彻是决意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不才愧提祖父性命,乃是赵将李牧。”  

蒯彻立即瞪大了双眼,李牧,那可是赵国响当当的名将,若非被赵国那些昏君奸臣所害,这赵国,只怕未必会那么快被秦军覆灭。  

一代名将,落得如此地步,当真是可悲可叹。  

只是,若是如此,就让李左车将地图献出来,只怕没有这么容易吧?  

要知道,当年李牧身死,也有着秦国在背后推波助澜,才最终促使赵王下定决心,临阵换将,然后处死了李牧。  

某种意义上来说,秦国也是他李左车的仇人。  

“先生既为赵人,为何会来襄助秦军?”  

李左车暗自摇头苦笑,他此刻也是感觉到蒯彻难缠的紧,尽管他的这些问题看上去毫不起眼,但这些问题却是直指要害。  

若是话语之中有些许瑕疵,只怕接下来又会有新的问题冒出来,若是他李左车的确是来充当探子的,也许最后真的要露馅了!  

苦笑之余,李左车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慨,扶苏果真不同于一般人。  

其麾下笼络到了如此多的当世人杰,而其本人,也已然渐渐蜕变,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君王。  

尽管这些年来,李左车并未与扶苏见面,可实际上,李左车游历天下,走访四方,同时也在一直关注着各国的局势,对于秦国发生了什么,李左车也是大致的知道。  

当看到秦国深耕变法,默默耕耘,而山东各国却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李左车就知道,山东六国覆灭的命运就再也难以避免了!  

这样的情形与当年何其相似,山东六国各自为政,尽管之间互有联络,可在强大的秦国面前,这样的联络,却是脆弱的可怜。  

而那时,山东六国的朝堂上,可以说,没收过秦国财物贿赂的臣子,屈指可数。而秦国,朝中正气浩然,军中将士用命。  

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社稷破灭。  

李左车缓缓的吐出了一口气,道:“其一,我虽是赵人,可于我而言,当年赵国君臣杀我祖父,我与赵国之间,只有赵国欠我的血债,我并不亏欠赵国什么。”  

蒯彻心中亦是唏嘘,当年李牧大将军是何等的风采,赵国兵弱,可就算这样,秦军也是几度在李牧手中吃瘪。  

最后,王翦也知道,自己倘若正面和李牧交手,这最终秦军就算是胜了,这损失也会无比的惨重,乃至于无法承担。  

于是,王翦这才赶回咸阳,与秦王一同商议,用出了反间这样的计策。  

坦率来讲,这样获得胜利的手段并不光彩,亦是足以证明,李牧,其才具亦不是常人所及。  

“其二,如今赵国上下皆被张耳陈余所挟持,这二人用赵人的性命,来铺垫自己的王侯富贵之路,着实可恨。”  

对于这一点,蒯彻亦是觉得合情合理。  

张耳陈余不过是两个外人,虽然复立起了赵国,可这个赵国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变扭,如今赵国,名为赵人之国,可实际上,已然是张耳陈余之国。  

“其三…”李左车话语停顿了下来,目光盯着韩信,道:“我还有两个条件,还请将军答应。”  

“韩信洗耳恭听。”  

“第一,攻下赵国之后,不可伤及赵王性命。”李左车心中长叹,自己如此做法,也算是了结自己和赵国这最后一点情分了。  

“第二,我要秦国对待赵国百姓与魏地的百姓一视同仁。”  

在魏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