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收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函谷关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可因此衍生的事务还未完成。ok  

首先便是对尸体的处置,秦国自是不能让那些战死的秦军士卒曝尸荒野,所幸的是,在这上面,扶苏之前也做过些许的准备工作。  

在秦军士卒的上衣以及裤子里面都各有一块小布条,上面写着士卒的姓名,所在军伍的详细信息。  

战事无常,谁也不知道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也许有的人死相极为的凄惨,肠子内脏等等都能流了一地。  

也许有的人会被拦腰斩断。  

正因为扶苏这样的举动,这些战死的士兵往往很容易就能对应起来,并查到其家人所在的区域。  

而那些战死的赵军士卒,秦军罕见的没有将那些赵军的首级砍下来,然后推到一起。  

按照以前秦军计算军功的风格,一般都是将敌人首级砍下,然后交给军法官清点,最后摆到大营门前堆积起来,暴尸三日。  

当然,这既是一种夸耀军功的手段,也是让士卒共同监督,知道那些首级都是货真价实敌人的脑袋。  

只不过,这样的方式,在秦制改革中逐渐被摒弃了!  

扶苏并非是因为这样的方式不人道的原因才选择了放弃,他可还没有那么圣母,人都杀了,倘若有利可图,尸体糟蹋就糟蹋了!  

而如今,放弃这种方式,显然也是为了一些特殊的利益。  

其中最显著的当然就是秦军日后要攻伐山东,倘若仍然采用这种残暴的方式,秦军必然会面临着激烈的抵抗,到时候,秦军也必然不会被山东百姓所欢迎。  

日后秦国治理山东各地,必然也是阻力重重,要花费无数的精力,方才能化解这样的仇怨。  

这样计算下来,摒弃这种方式就顺理成章了!  

除此以外,扶苏如今也是积极的将那些战俘转化成秦军的士卒,毕竟这些人曾经都拿过刀剑,走上过战场,尽管败在了秦军手中,可是这些人可比没有战阵经验的新人好多了。  

一个上过战场的老兵,可比十个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还要有价值。  

倘若能将那些战俘尽数转化,然后稍加训练,要不了太多的时间,这些人就会是一名合格的秦军士卒。  

秦军战死的士卒自然是火化之后,然后骨灰装起来,带回关中。  

而赵军士卒与秦军士卒的区别就是火化之后,就地掩埋,然后竖起了一块石碑。石碑之上记录着这场战争的大致情况。  

之所以选择火化,而不是其他处理尸体的方式,便是因为扶苏担心其他的扶苏方式极有可能造成瘟疫。  

此时隆冬还好,倘若是盛夏时节,只怕要不了多久,这些尸首都会开始渗出血水,发出一阵阵尸臭味了。  

而如此一来,最有可能就是爆发大范围的疫病,倘若秦军士卒感染,之后回到了关中,又将关中的百姓传染起来,那样的后果,扶苏连想都不敢想。  

瘟疫,是一个令人感到无比恐惧的词汇。  

即便是在后世,已经十分发达的科学医疗技术面前,瘟疫,也随之进化,如果不能及时的控制,一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而在这个公元前的时代,瘟疫一旦流行起来,扶苏觉得,自己能做的也相当的有限。  

除了控制瘟疫的传染之外,严密封锁疫区,大概除此之外,扶苏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措施。  

至于将那些已经感染瘟疫的人,从鬼门关拉回来,纵然扶苏有着后世的医学知识打底,要做到这一点,也是十分的困难。  

在这上面,反倒是这个时代的太医夏无且比他更有发言权。  

除此以外,倘若不能及时处理尸体,也会污染水源,这些并非是空泛而谈,准确来讲,是有着血的教训。  

春秋战国时代,再往前数,商灭夏,周伐商,一场一场的战争都验证着这样一个道理。  

当函谷关的收尾工作近乎结束,扶苏又是接到了几份情报。  

看到楚军一分为二,扶苏也是惊诧了一下,万万没有想到,在如此情形之下,楚国居然还会分兵攻打秦国,可扶苏并未因此轻视。  

当得知北上的楚军统帅是项羽的那一刻起,扶苏心中就有了丝丝不妙的预感。  

这项羽在原本的时空可就是个狠人,在这个时空,性子可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项羽出其不意的干掉了宋义,在这一点上,扶苏并不奇怪。项羽他是如此骄傲的一个人,岂会屈居在一个宋义这样的人手下?  

难道在这个时空项羽和王离又要对上一场?  

想到这里,扶苏不由的眉毛挑了挑,这二者之间的碰撞可着实令人捏一把汗呐!  

最为关键的是,齐国也往邯郸的方向增援过去了!  

赵国虽说刚刚折损了二十万的赵军,可是,依照张耳和陈余的能力,在赵国境内,再组织一支十万人的兵马,想来不是太大的难事。  

纵然没有十万,五万也是可以做到的。  

而如此一来,王离可就有些危险了!在别人看来,项羽北上的五万楚军仅仅是五万人马,可在扶苏看来,远远不止于此。  

这支人马,在项羽的带领下,创造出一些奇迹也并非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考虑到这一点,扶苏几日来几度向王离那里传信,要求王离小心谨慎,不可妄动。  

这不过是一方面,而另外一方面,扶苏已然是准备筹措两支人马了!  

一支自然是为了进攻赵、魏、齐之用,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