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承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姓不受胡人侵扰,在公子扶苏的带领下出塞远征胡人,战死沙场,死后陪葬皇陵。  

扶苏话语不停,继续道:“战死沙场将士之子嗣,不仅承袭尔等之爵位,且皆由朝廷抚养,请当世大家为其老师,教授学问。父母皆由朝廷赡养,妻若不改嫁,可终身不缴纳田税。”  

无数人眼眶泛红,望着扶苏,不禁流下泪水。扶苏所承诺的这些,恰恰说到他们心坎中去了。  

对于他们来说,最怕的无疑便是战死之后,虽有爵位,可是父母年迈,无人照料,孩子太小,无人抚育。  

可是如今这一切在,在扶苏的承诺中,将会统统改变。  

在此时,最能体现二人有着同袍之义,便是其中一人对另一人说,“汝妻儿父母,吾养之。”  

或许这在后世是一句玩笑话,可在这时,不是至交好友,根本不会说出如此厚重的承诺。  

而许诺下这般诺言的人,亦会郑重完成守护这一诺言。即便是自己饿着,也会将弄来的粮食给好友的妻儿父母食用。即便是自己没有冬衣可穿,也会给好友的妻儿父母置办冬衣。  

一句许诺,便是一生的践行!  

这便是此时的风尚,为了心中的道义,即便是死亡,也在所不惜。  

而此时扶苏说的这些话语,与那句“汝父母妻儿,吾养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许诺下的诺言更为厚重。  

请当世大家教导子嗣,这样的诺言在这里,唯有扶苏能给出,因为他是始皇帝的长公子,他说的出,便能做得到。  

在场的这些军官,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之中有些人在军中已经算是做到了头。  

想要在往上升,不再是战场上英勇杀敌那么简单了,而是需要学习兵法等学问和知识,不再是如同底层的伍长、什长带着士卒猛冲猛打。  

爵位想要再往上晋升,亦是需要开始顾虑大局,并且学习学问,只有如此,方有晋升的可能。  

否则,即便是侥幸升上去了,一战下来,随时都有可能撸回去。  

而兵法学问这些书籍,要么掌握在贵族王室手中,要么就是当世的大家才有,其他的,便是再无。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一些珍贵的兵法书籍,往往是千金难求一字,若是有这么一卷兵书,完全可以当成传家宝一般供着的。  

有这么一卷兵书,即便是让一个家族兴盛百年也不是什么困难之事。  

而扶苏的承诺,无疑是给了他们的后世子孙无限的可能性。  

扶苏扫视着众多将士,道:“我大秦素来不会亏待有功之将士,比厚之以爵禄,赐之以田宅,赏之以金银,今番,随我征战有功者,朝廷定会厚加赏赐。”  

“万胜!万胜!万胜!”在扶苏一番话语的许诺与慷慨激昂之下,整个秦军气息为之一变。  

蒙阖和蒙拓惊奇的看着这一幕,在此之前,整个秦军上下还弥漫着颓丧之气,可是,扶苏几句话,便让整个秦军士气大增。  

二人看向扶苏,似乎觉得扶苏的话语之中,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让聆听者不得不受到感染。  

扶苏对此倒是不以为意,看似秦军将士是因为他几句话为之一变,可是,这一切的建立基础却是秦廷的公信力。  

他扶苏有把握,代表朝廷,敢许下这样的诺言,就有把握做得到。  

自一百多年前,商鞅变法之初,徙木为信,秦廷的公信力骤然为之一增,在百姓心中,秦廷的公信力一直坚挺。  

对于爵位的授予,皆是有迹可循,毫不含糊,尽管近些年来,秦廷的公信力隐隐有下降的趋势,可是,在百姓心中,依旧相信朝廷,对于朝廷说的话语,依旧保持信任。  

而扶苏素有贤名,在这北地亦有传颂,作为蒙恬的亲卫军,如何不知?故而,对于扶苏这般许诺,更是坚信不疑。  

望着士气如虹的秦军将士,扶苏沉声下令:“传我将令,每个人只带兵器和五日粮草,其余的甲胄,粮草,辎重全部抛弃,随我追击胡人。”  

一声令下,当即所有士卒按照扶苏的吩咐,将身上的甲胄等沉重笨拙之物卸了下来。  

战马上装备的铠甲也被卸下来,整个秦军队伍顿时变成了一支轻骑兵。  

为了追求速度,扶苏决定最大程度上减轻负重。而另一方面,扶苏则是害怕逃窜的胡人之中,若是有明白人反应过来,那对于秦军来说可就危险了!  

只有不断的运动,且在运动中不断打击胡人,整个秦军才能保持一种较为安全的状态。  

蒙阖想要劝阻扶苏,可看着士气如虹的秦军将士,便张了张嘴巴,始终没有说出口。  

趁着夜色,秦军再度在茫茫大草原中行进。  

这一次,秦军的速度运动比以往可是快捷许多,当行进到了后半夜,前路侦骑再度传来情报,发现了胡人的大营。  

扶苏望了望天色,下令道:“所有将士原地休息一个时辰。”  

再过一个时辰,就快到了天明时分,到了那时,乃是胡人最为困乏的时候,已经如同惊弓之鸟的胡人,再加上困乏,必定难以挡住秦军的进攻。  

这也是扶苏敢于让秦军抛弃甲胄以及辎重等物品的依仗,他相信此时战心已失的胡人,不会是秦军的对手。  

“呜…呜…”进攻的号角吹响。  

胡人不少人仍然沉浸在睡梦之中,可此时,越来越响的马蹄声令他们纷纷从睡梦中惊醒过来。  

只是为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