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国运九鼎,离阳神鼎,于益归来,江南商户作恶多端(5/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百姓都可以过来抽签。  

抽到了名额,享用租铺权,不可以转让,只允许个人经营,卖什么都可以,不违背大夏律法即可。  

相当于带动百姓富裕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刺激百姓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让百姓知道,做生意是能赚钱的。  

而且,大夏不夜城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宣传,让大夏王朝所有人都知道,不夜城的好处。  

利商人,可以买铺子赚钱。  

利百姓,生活方便,买东西价格便宜。  

利官府朝廷,恐怖的税收,足可以让当地官府和朝廷有银子,有了银子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可以说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大夏不夜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靠的就是各种宣传。  

现在整个大夏王朝,谁不知道大夏不夜城?  

别的不说,官盐,龙米,还有这些调味品,珍贵无比的白糖,卖的价格简直跟送一样。  

甚至,有几个郡府,已经有商人联合在一起,打算复制一个大夏不夜城。  

正在与当地官府协商,要求当地官府批地,只要能批地,几个大商会愿意砸钱,就按照大夏不夜城去搞。  

当地官府自然开心,有些郡府都不想跟朝廷汇报,毕竟这种事情不算什么大事。  

但等认真考察之后,这些商人有些犹豫了。  

因为他们做不到低价卖米,卖糖,还有折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来。  

仔细去研究才发现,大夏不夜城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当然,非要去复制的话,不计成本去这样做,也不是不行,只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这年头怂的人有,不怂的人也有,最终各地上了折子,询问户部。  

按理说当地商人要地建这种商业城,促进百姓消费,愿意缴纳税收,这种事情是一件好事,可没想到的是,户部根本就没有任何犹豫,全部打掉。  

不允许私建,而且特意发了公告。  

决不允许。  

这下子更多人知道了,这大夏不夜城是朝廷的生意,轮不到众人。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大夏不夜城不仅仅是整个大夏王朝都知道了,就连其他王朝也知道了这件事情。  

扶罗王朝和大金王朝,以及其他一些小国商人都前来学习。  

已经有人打算将这生意做到他国。  

虽然做不到顾锦年这般,如此低价,这是技术问题,但所有人都明白大夏不夜城的生意逻辑。  

无非就是通过某些物品低价吸引客人前来,然后靠卖商铺赚钱。  

明白以后,不少人动了心思。  

此时此刻。  

不夜城内。  

王启新将厚厚一叠的清单摆在顾锦年面前道。  

“侯爷,这是工部做的清单。”  

“发展工部,详细分三个程度,其一就是在目前原有的基础上,招工百倍,建天工阁,这样一来的话,预计工部将会有百万工匠,外加上重点培养新工匠,只需要三年,这批新工匠就能接替,其做工速度也一定是目前工匠的数倍。”  

“第一年需投入二十万万两白银,往后每年需要投入十万万两白银。”  

“预计那个时候的工匠,多达两百万人。”  

王启新开口,这是最简单的扩张,第一年因为要建立天工阁,还有招人这种事情,自然而然花费的多,往后就好多了,每年十万万两白银,就能稳定。  

“二十万万两白银吗?”  

“第二种呢?”  

顾锦年问道。  

“招工五百万人,建四个天工阁,两百万在役工匠,三百万培养。”  

“第一年需投入四十万万两白银,往后每年至少需要二十万万两白银。”  

“三年后,可稳定五百万工匠。”  

王启新给予回答道。  

“第三种。”  

顾锦年还是有些不满,大夏王朝人口不少,现在有江中龙米在,两三年后,人口出生率一定会达到一个极其夸张的程度,换句话来说,要不了多久,大夏王朝的人口,将会有百万万之多。  

那么工匠的作用就更大了,这涉及到了各方面,国家军事,民生大计,这些都离不开工匠。  

这也是为何顾锦年要大力扶持工部的原因。  

“若是第三种,大夏京都附近,建立新城,招工五百万工匠,培养千万工匠。”  

“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立天工阁分部,教导百姓转换为工匠。”  

“只是这样的话,所需成本太大了,第一年至少投入六十万万两白银,第二年和第三年只怕只增不减,往后每年至少三十万万两白银。”  

“侯爷,老夫知晓侯爷有更大的意图,可老夫不建议如此。”  

“若因一时之急,招工如此之多,一但等到朝廷稳定,那么大量工匠会成为朝廷的负担,带来更大的麻烦。”  

王启新开口,他自然是希望顾锦年重视工部,可他也知道,差不多就行了,搞的太夸张,以后难免无法收场。  

两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的话,就是天大的隐患和麻烦。  

一个就是后续收入问题,现在大夏王朝需要工匠,百废待兴,自然是越多越好,哪怕培养千万工匠都没问题。  

因为以后用得上。  

可二十年后呢?  

等到大夏王朝不需要工匠的时候,该怎么办?这些工匠如何生存?  

但最可怕的是,如果在各府之地,都设立天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