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此战必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帝国军有十万,分为左中右三路,围攻革命军根据地。  

革命军只有三万。  

但他们没有退缩,也没有呆板的死守城池。  

按照娜洁塔的作战计划,革命军三万大军秘密集结,悄悄地离开城池,准备进行野外作战。  

战场是一个山谷。  

娜洁塔亲自率军,提前三天在这里设伏。  

他们伏击的,是帝国军的中路大军。  

这是帝国军的主力,约有五万的兵力。  

左右两路较少,各有两万多的人马。  

“老师曾经教导过:柿子要挑软的捏。”  

这个道理,白苏教过,娜洁塔自己也明白。  

但她还是选择人数最多的中路大军,因为帝国军都很软,异族一万兵力都能打他们几万。  

现在的革命军,战斗力说不上太强,但三万打五万,娜洁塔还是有信心的。  

如果连这都做不到的话,她都不好意思回去见白苏。  

白苏是很看不起帝国军的。  

刚开始娜洁塔有点不明白,但跟着白苏学习多了,也开始对帝国军产生怀疑。  

接着亲眼目睹帝国军的所作所为,就对帝国军彻底失望。  

现在她带着三万革命军,伏击五万的帝国军,觉得是没有多少难度的。  

如果对方十万大军抱成一团,那她可能就比较忌惮。  

因为现在的革命军还不是很正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需要增强的地方。  

没办法,时间太短了。  

以前的革命军是散兵游勇,现在也算不上精锐。  

如果不是有信仰有理想,比起帝国军还略有不如。  

帝国军再怎样也是正规军,虽然平时不努力,但好歹也是有训练过的。  

正因如此,所以这次,娜洁塔也没准备要全歼敌军。  

她想要把这些帝国军俘虏掉,转化成自己的战士。  

白苏是教过她的。  

诉苦运动、思想教育等等。  

只要让战士们明白贵族阶级的本质、明白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明白到底应该为何而战,他们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战友。  

虽然有些冥顽不灵的,但大部分都是可以拉拢的。  

伟大的图书馆管理员曾经说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因为这场战争的性质,并不是为了某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小团体,而是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是平民阶层推翻贵族阶层、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战争。  

因此全世界的无产者都应该联合起来,打倒那些皇帝贵族、打倒那些牛鬼蛇神,解放自己、解放国家、解放全世界!  

这是娜洁塔的想法。  

受到白苏的影响,她比革命军的其他人,看得更加长远!  

当然,现在只是开始。  

“报告。”  

一个斥候来到娜洁塔身边,汇报情况。  

“敌军已经出现,距离我们还有五里路,敌军前锋到后卫,拉开有十里远的距离。”  

“一字长蛇阵。”  

娜洁塔暗自嘀咕。  

这种白苏也教导过她:掐头去尾打中间。  

所以她就是这样准备的。  

帝国没有几个智将,行军打仗虽然也有些战阵,但来来去去就只有那些。  

身为帝国的将军,她很了解,也猜到帝国军会以这样的阵型赶路。  

以前她在的时候就是这样。  

有准备打无准备。  

而且这还是山谷地形,帝国军要是一头撞进来,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传令下去,各部队进去预定地点,注意隐蔽,等接到信号再开始攻击。”  

“是!”  

帝国军正在前进。  

虽然都是经过训练的正规军,但这次的行军布阵,却显得有些毫无章法。  

首先:本应该探查地形、搜寻敌踪的斥候,就在大部队的视线范围内,完全是敷衍了事。  

其次:此地已经接近革命军的占领区,应该摆开作战阵型,做好战斗的准备,但他们却保持着行军阵型。  

再次:领军出征的将领,丝毫没有把革命军放在眼里,犯了轻敌的错误。  

最后:左中右三路大军,本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受到袭击的情况下可以互相增援互相掩护,但他们却相隔甚远。  

此外还有不熟悉地形等诸多错误。  

但他们谁都没有在意,甚至在幻想着击败革命军后,加官进爵,走向人生的巅峰。  

当然清醒的人还是有的。  

“将军。”  

一个偏将就向最高指挥官提出建议。  

“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斥候放得更远一点?还有阵型是不是要改变一下?要知道,我们的对手可是那位娜洁希坦将军来着!”  

娜洁希坦很厉害。  

而且还是少有的智将。  

什么是智将?  

就是那种不喜欢正面硬刚、喜欢用奇兵突袭、喜欢用阴谋诡计的将领。  

娜洁希坦就很擅长这些。  

当年的西北战场,她可是经常展现智慧的。  

现在帝国军比革命军强,娜洁希坦更加不会正面硬刚,很可能会选择伏击等作战方式。  

但领军的将领却不在意。  

“别担心,我们可是有五万大军的,而且装备精良,敌军就只有三万,装备也很落后,依靠城墙坚守才是他们正确的选择,不会跑出来和我们打的。”  

这也是很合理的推测。  

而且这个世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都是能跑就跑、能躲就躲的,不会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