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大洋纵横莫覆盖(2/3)
蒸汽机只是用来带动四个蒸汽风帆绞盘、一台蒸汽锚机、液压舵机、水泵和发电机,并不作为推进动力。
有了蒸汽力量的协助,驾驶和操纵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只需四十八名船员。
因为她的优雅外观和无与伦比的出色性能,开拓号被华夏海员们称作“海上精灵中的巨无霸”,把它看成海船中的公主。
同行的还有最新款的三条体量稍小的机帆船。它们是以开拓号为蓝本建造的皇家飞剪系列运输舰,是这个世界上第二种五桅全帆装帆船。
虽然他们比开拓号稍小,但在当今世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除了外形上完全一样,它们比开拓号多出了蒸汽动力推进系统。
华夏八十年代末期,为了应付越来越庞大的海上航运的需要。国内各大造船厂纷纷设计出各式各样的船只。
随着开拓号脱颖而出,良好的适航性能,和低廉的运营成本,让各大船厂纷纷效仿这种设计。
皇家飞剪系列就是秣陵皇家造船厂最成功的作品。这一系列船型目前共完成了九艘,组成皇家海运飞剪船队,主要负责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营运。
皇家飞剪系列的机帆船体型稍小,总长达一百三十米,船宽十六点五米,吃水5.5米,注册总吨约为五千吨,在这个时空也是个巨无霸。
皇家飞剪型机帆船在主甲板上有一层上层建筑,造型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游艇。
风帆面积五千二百平方米,一共有四十二张帆,从龙骨到桅杆顶最高六十米,气势壮观而又充分注意受风面积与稳定性。
动力除了风帆外,还有两台最新研制的大功率六缸柴油机。风帆操纵高度简化,很多操帆动作驾驶室就可以完成。
因此,只需二十八名船员就能驾驭自如,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
因为是客货两用船,皇家飞剪每艘船配备,船员五十二名,甲板上的客舱可载客五百位,极限载客可以达到一千一百人。
可持续在海上行驶一个月不用靠岸补给。由于它的吨位比开拓号稍小、吃水较浅,可以进出开拓号不能到达的小港口,非常方便华夏在太平洋上的岛屿补给。
开拓号和皇家飞剪都采用了全钢的船体,配备了最新的无线电台,它们代表着华夏造船业的最高水平,以及高超的金属加工能力。集合了华夏在这个时空,目前能拿出手的最新科技成果。
全钢制的船身,尤其是开拓号上万吨的排水量是史无前例的吨位,体积比目前国内最大的蒸汽动力军舰足足大了三分之二。
以目前华夏的燃煤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还远远达不到万吨巨轮的动力要求,因此,短期内铁甲军舰暂时无法突破这样的吨位。
在上海海运码头,这只庞大的船队,装载了大批的建设兵团成员和物质,他们沿途要停靠马尼拉、文莱、马六甲、帝汶岛、拉包尔等港口,这是华夏海军第一舰队的辖地。
这些地方都建设有华夏海军的军用码头,各地驻扎者规模不一的分舰队,负责辖区的防御和巡逻。它们就像一个环形锁一样,将整个东印度群岛包围其中。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些群岛上建设有比较完善的设施。这些南洋的岛屿上有丰富的资源,如香料、木材、粮食、渔业资源、各种矿物。
在移民的努力下,资源已经逐步的开发出来,由于地理上不像美洲那么遥远,这些岛屿成为供养帝国子民,维持华夏老百姓优渥生活的宝藏。
从建国开始,得益于朝廷的大力宣传,加上相关介绍当地风土电视节目的普及。帝国的老百姓基本上已经认同南洋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了,对去那里开拓不再很排斥,这解决了很多麻烦。
华夏帝国进入八十年代后,人口爆发性的增长,本土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以及国内工商业的高度发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发的强烈。很多有识之士目光投向海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针对这种情况,朝廷从七十年代起,就下决心大力开发南洋各岛,政策针对移民倾斜。
在相对优渥条件吸引下,南洋各岛的华夏移民逐年增长,陆陆续续有近六百万华夏移民生活在这些地方。
移民主要在当地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开办了各种各样的矿场、伐木场、种植园和小型加工厂,在南洋各岛,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移民城镇。
华夏八十九年,规模最大的马六甲县和吕宋县被纳入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从南洋总督府辖区里分离出来,直接设立了特别行政区,由朝廷派官员直接管辖。
目前,南洋总督府的总部迁往了文莱县,主要针对东印度洋方向的开拓,由于印度大陆有许多的土著部落,朝廷对这里掌控的力度还不是很大。
随着朝廷新政策的出台,这种情况近期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九零年开始,南洋总督府补充了五万多建设兵团战士后,在印度大陆上开辟了五个大型的军屯垦殖点,南洋总督府的实力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仅仅是在果阿,华夏就已经控制了的因哈斯、巴德兹、塞尔蒙特三块土地,总计达到九百多平方公里,垦区面积大幅度增加,估计两年以后,控制的面积还会翻番。会达到特别行政区的标准。
朝廷在南海及东印度群岛的控制力度大增,成为主导性的力量,随着华夏民族在当地人口比例的增加,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