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国号大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农历九月九日,就在有熊国使团抵达枫木堡的第十天,风后和大鸿再一次见到姜平。被困在驿馆的两人还没来得及发火,姜平就笑嘻嘻的通知他们,明天将举行开国大典,邀请两位现场观礼。谈判可放在建国以后,这样才可以彰显双方地位对等。说完以后,姜平也不理会震惊不已的俩人,扬长而去。  

第二天清晨,阚石和小枫沐浴更衣,率文武百官齐聚蚩尤神殿,以祭天地、拜神农、伏羲、女娲、巢人氏、燧人氏等先贤。以五爪金龙为图腾,红底金龙旗被定为国旗。紧接着举行升旗仪式,仪仗队由亲卫队充任,这帮少年人接受能力强,经过阚石的训练,倒也完成的似模似样。  

今天来到神殿广场的各城代表近万,枫木城通往神殿广场的道路两旁也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这些原始时代的人们没有国家的概念,也不明白建国的意义。这些朴实的人们因为阚石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好日子,只要事关神子,人们就热情高涨。也许他们把阚石称王,当作一位新酋长上位吧。  

升旗仪式后,阚石和百官登上内城门楼,面对着楼下近一万五千多人,阚石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说。  

”大楚国的同胞们,今天,我们建国了,国号大楚。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国家的意义,国家是什么呢?简单点说:组成国家就是有你、我、他。这里的人们来自不同的部落,不同的部族,甚至是来自蛮族。过去大家祭祀不同的神明,拥有不同的图腾,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从今往后,我们将过上同样好的日子,共同祭祀同一个神明,拥有同样的图腾——神龙。从此刻起,你们可以自称大楚人;从此刻起,每个大楚人都是龙的传人…“  

”…我们来自一个个小家庭,这无数个家庭组织起来就是国家。那国家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国家的军队可以保护我们不被外敌侵犯,让我们不会沦为别人的奴隶。国家将依法治国,法律的公平能够维护我们的利益。从此国家将保障每一个人劳动的权利,保障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保障每一个人拥有财产的权利。当然我们将来还有完善好法律,让它能够更好地保护每个人…”  

演讲结束后举行了阅兵仪式,受阅部队由南门入城,北门出城的方式通过城门楼。接受检阅的是藤甲军步兵方队,近卫军步兵方队,城卫军步兵方队,屯田兵步兵方队,藤甲军骑兵方队,近卫军骑兵方队,侦察骑兵方队,童子军方队,少年军校方队共九支方队,按PLA的队列方式检阅,倒也气势雄壮,观礼的大楚人们欢呼“万胜“,这一刻典礼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阚石进位为楚王,立姜枫为王后。楚王下诏,从今日起凤部落正式建国,国号“大楚”,暂定枫木堡为都城,命名为枫都。  

大楚国设“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又设“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皆为勋职,除姜洛被授予太师勋位外,其它勋职暂不授人。楚王建国筹备会议上曾告诉众官:”这类勋爵不是德高望重不可轻授之,不管是士农工商,只要于国有大贡献,皆有可能获得勋位,享受这份荣耀,本王虚位以待诸卿,不要让我失望啊。”  

楚王阚石是军队法定唯一统帅,绝对掌握兵权。楚王下设正副宰相三五人,成立政事堂,政事堂成员五年一个任期,可连续担任三届。扈彪被任命为第一届中书令,领导政事堂日常工作。  

政事堂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政事堂暂定三人,设有左仆射与右仆射职务,参与日常管理工作。姜平与稆貅分任左仆射和右仆射。凡政事堂所议公文,需此三人联署方可签押通过。  

政事堂下设尚书五名,分管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各部门尚书有议政质询之权,但不在政事堂坐堂。大楚设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宰相暂授子爵,尚书暂授男爵。  

目前大楚拥有国民近三万,可以说是个鼻屎小国。按说没必要把官制搞得这么复杂,但阚石自己定下的目标是统一南方,这些年他派出船队四处考察,走遍了后世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六省,他认为在有生之年,能够统一这六省就已经是老天保佑了,这个时代,这几个地方,大小部落上万,人口最多的近千,小的几十人。这些人将来都是他建国的根本。去年他已派出以方天为首的船队抵达后世南京,在当地开始选址建城,是的,为了避免与北方冲突,阚石未来将迁都去江南一带。  

第一次朝会就闹出不少笑话。阚石今天的礼服是仿后世民国时的总统服(可惜是麻布做的,先凑合着过呗),腰挎马刀,脚蹬仿陆战靴高坐殿上,倒也威风凛凛。只不过等他朝殿中看去,一下子他有了种沐猴而冠的感觉。因为定制的官服还没来得及发放,此刻下面的官员们服色各异,短衣长袍的五花八门,众人喧哗着走了进来,整个殿内成了菜市场,阚石总觉得自己不象个国主,倒象个山大王。  

众人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站班。众人进殿时见阚石赫然高坐在殿上,立刻表现得恭敬起来,但毕竟众人都新奇不已,脸上散漫着笑意。阚石本该在臣子们都到了,才会在宰相地请示下出现在殿中,并接受臣子们朝拜的,很显然他这个土包子还未学会所谓皇家气派。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春见曰朝,夏见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