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好消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听到这话,李存信瞳孔渐渐放大。  

如果说李存信此刻心头最放不下的事情是什么,被南柯骗了的八千金,还不能算作第一。  

最为重要的是,他作为主帅,到清风镇来已经很多天了,不但御下无能,且寸功未立。  

而让他声名扫地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龟缩在慈利城中不出来的南柯。  

也只有狂干南柯一顿,才能解其心头之恨。  

而李存贤给他提出的计策,也让李存信看到了一丁点曙光。  

复仇的曙光!  

如果此计实行妥当的话,或许真能让那诡诈之龟栽个跟头。  

当即李存信便道:“兵者,凶事也!此计我们得好好商议一番才行。”  

“理应如此!”李存贤应道。  

随即三人便就这件事情仔细商议起来。  

与此同时,慈利也迎来了新的一天。  

昨日城外的叫阵对城内,对城内还有一些潜移默化。  

前期南柯遣人杖打知县高波外甥时,还以为他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想要找机会立威。  

可随后百姓们渐渐发现,新来的定国公,不光对当地百姓手段狠辣。  

即便是对巴军也一点不弱,三天两头的往城内带来俘虏以及敌军尸体,他们或许感受还不是很强烈。  

可等敌人重兵围城后,一番阵前对垒厮杀。  

又生擒回来几员敌将,才真的让城内的百姓们明白,这支定州军有多硬气。  

因此城内的百姓也平添了几分底气,一个个走路带风,脸上挂着骄傲。  

而南柯因为这几日过于操劳,身体状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便秘…  

在找不到香蕉这等神器的情况下,南柯只得吃点清淡的食物,调整一下身体内的机理。  

而定国公的这般节俭,也成了大伙儿敬佩的美谈。  

就这样,待南柯吃完早饭后,就让凌统、褚燕等人狠狠操练了一番这些“幸灾乐祸”的家伙们。  

这等小插曲自然不必赘述,待时间快来到中午的时候,三个好消息接连传来。  

其一,是白书玉遣人新招募的一千士卒已经被送了过来。  

其二,负责押送这些士卒前往慈利的人,正是白书玉上次与他推荐的杨凤。为了让杨凤能够前往慈利,白书玉甚至亲自去书,说这些士卒的押运十分重要,希望杨凤能走一趟,杨凤这才无奈出山,帮忙将这些士兵安全护送到慈利。  

其三,则是魏功成言而有信,真的遣人给他送来了很多刀兵甲胄。  

面对这扎堆到来的事情,南柯只能先去迎接魏功成派来的人。  

怎么说这也是当朝天子的使臣,怠慢不得。  

而杨凤这边也不能干凉着,南柯便让褚燕等人先去招待杨凤,自家则去迎接上使。  

当南柯看着那一支打着麒麟军旗帜的长长队伍,就慌忙迎了上去,然后左顾右盼,似乎在找主事这人。  

这时一个着宦官服饰的人,上前道:“国公爷也不用寻找了,下官便是,这是圣上诏书以及赏赐封地的诰书。”  

说着这人递过好几个合在一起的锦帛卷轴。  

南柯接过以后,愣道:“就这样?”  

“就这样,若没什么事儿的话,我就先回去复命了。”那官员又道。  

听到这话,南柯慌忙对身旁之人使了个眼色。  

焦进闻言慌忙递给对方一张两百面额的金票,然后说道:“劳烦大人千里迢迢的走了一趟。”  

那官员也不推脱顺势便将其收下,嘴上道:“我在路上就听到慈利连战连捷的消息,圣上也非常看好国公爷,待我回到京都,会替你美言一番的。”  

“劳烦了。”南柯也慌忙作揖行礼。  

随后这官员也不拖泥带水,带着一众麒麟军就离去。  

留下了许多辎重车辆给南柯,很显然他们不光送给南柯若干刀兵甲胄,连这些辎重车辆也顺便送给南柯了。  

待南柯目送这些朝中上使离开后,才着人清点了一番送来的物资。  

同时也打开了手中的圣旨。  

圣旨前面的内容是对南柯在大演武中优越表现的肯定,随后则是对他的赏赐。  

除了一千人所配备的甲胄与刀兵外,还有珠宝赏银等约五千金。  

然后便是重中之重,魏功成还额外赏赐了南柯三处封地,分别是吴博、娄县以及由拳县。  

这三处地方,再加上南柯原有的永平,以及与永平侯打赌所赢下的昌宁、射阳两县,至此整个吴博六县已经尽属南柯所辖。  

再加上黑山郡,南柯可是拥有两郡之地了。  

貌似曲武侯也输给自己一县,似乎自家封地瞬间就扩大不少啊。  

封地越来越多,也让南柯发自内心的开心,这样可支配的资源多了,才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而且每一块封地都能给南柯提供源源不断的食邑,这也让南柯的生活没有那么窘迫。  

没多久轻点物资的人就回来上报。  

所有物资的数目,与圣旨也几乎相同。  

南柯也就合上了吴博、娄县以及由拳三处封地的诰书,点头道:“押送到营中,由凌统褚燕他们分一下吧。”  

“诺!”楚修应了一声,便安排人去运输这些物资。  

南柯这时也快步走向营中,送走了朝中的上使,也得去招待新来的兄弟们了。  

等他准备进营的时候,一个守营的士兵慌忙说道:“国公爷,方才有人送来一份书信说是给您的,您要过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